第六节 婴幼儿保健

各年龄期的保健重点

孩子自出生后,各年龄期有其解剖、生理和心理等生长特点。根据上述特点开展保健工作,可使儿童茁壮成长,并可防止不必要的疾病或意外事故的发生。

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不满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的保健重点为:

(1)保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调节室内温度和更换衣着。一般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维持在16~20℃,湿度保持在50%左右。

(2)母乳喂养:出生后即开始吸吮,早吸吮有利母乳的分泌。

(3)加强护理:尤其对脐带及皮肤的护理。脐带残端要保持清洁,防止粪便污染。脐带脱落前不可将新生儿放入水中洗澡。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尤其是皮肤皱折处。

(4)预防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

婴儿期 出生到不满1周岁的称为婴儿。此期的保健重点是:

(1)母乳喂养,满4个月后逐渐添加各种辅食品;

(2)加强母婴之间的接触(包括皮肤的感知觉、视觉、听觉)促进动作、语言等发育;

(3)按计划完成各种预防接种;

(4)预防婴儿时期的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

幼儿期 从1周岁到不满3周岁为幼儿期。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动作及语言的发展。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意外事故。

学前期 从3周岁到入学前为学前期。此期应重视口腔卫生和服的保健,预防龋齿及视力异常。更多地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小儿的心理发育。已经建立的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应予以巩固。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事故及中毒。

学龄期 从入学到青春发育前为学龄期。在此期间应教育孩子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并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品质教育,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类劳动。

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婴儿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各种营养成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到2000年4个月以内母乳喂养率达到80%。目前全国有产科床位的医院要求成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产科休养室内不准有奶头、奶瓶,并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出生后及早吸吮,促使乳汁早分泌,为保证4个月内母乳喂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母乳中的蛋白质容易消化吸收,又含有较多的乳糖,母乳喂养的婴儿肠炎的发病率较人工喂养的低。人奶所含脂肪球小,又有乳汁中的鲜脂酶帮助脂肪的消化,有利脂肪的吸收。人奶中的钙磷比例恰当,钙也易吸收;母乳还有抗感染的作用,乳汁中含有的免疫抗体能保护婴儿避免肠道和呼吸道感染,其还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等也有利于抗感染;母乳新鲜不易被细菌污染,经济方便,随时可吃,温度又适宜。哺母乳者可以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哺乳时母亲能及时发现婴儿是否发热,胃口情况如何等。哺乳对母亲本人来说也有很多好处,如促使子宫尽快恢复正常,并能减少患乳房癌的机会。

孩子出生后3~5天之内的母乳称为初乳,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抗体和微量元素,含脂肪较少,对增强新生儿的抗病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千万不能将初乳丢弃。

以往每3小时哺乳1次,称为“按时喂哺”;但目前提倡“按需喂哺”,即婴儿饿了想吃奶,即喂,不要拘泥于“时间未到”,尤其在出生后最初2~3个月,多吸吮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在“按需喂哺”的基础上婴儿会逐渐形成大约每3~4小时喂奶1次的习惯。喂奶时先喂一侧,待完全吸空,再喂另一侧,下次可以轮换,这样既能促进乳汁分泌,还能防止两侧乳房大小不一。每次喂奶时间,一侧仅需几分钟左右。切勿让婴儿含着奶头睡觉,这样有发生窒息的可能(呕吐造成窒息或母亲身体压住婴儿造成窒息)。

断奶应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要有一个阶段为断乳作好准备,婴儿自第五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食,在此基础上至10~12个月可以完全断奶,切忌骤然断奶造成婴儿胃肠道不适应甚而导致心理上的创伤。

在辅食品供应不足或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断奶可以推迟至2岁左右,因为母乳中还会有一定量的营养素供给。

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母乳是婴儿天然的食品,但随着婴儿逐渐发育,乳类中所含的营养素不能满足婴儿不断增长的需要。5~6个月以后逐渐长出乳牙,胃容量也逐渐增大,对各种营养素的质和量的需要也不同,所以要逐渐添加辅助食品。母乳喂养足够的话,4个月以内除给维生素D外,其他东西都不必添加。添加辅助食品的过程也是训练婴儿逐渐吃东西的本领,如吃惯母乳(水)的婴儿,当给稠的米糊时开始吞咽起来有些困难;当喂以于糊状的米粉时困难更大,会不时的吐出或伸舌拒于口外;吃到有纤维的肉类时常见含于口中。一、两次不会吃没有关系,要有足够的耐心,并要坚持喂,直到学会为止。目前2~3岁的幼儿,吃饭时饭菜不愿吞下去,吃到含有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就随口吐出,追朔其原因还是从小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辅食添加的原则为从稀到稠,由淡到浓,从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过渡,在添加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大便的情况,若有不消化物或腹泻即可停止或少加辅食。如果婴儿在病中也不要急于添加。每加一种新的食品还应观察有无对食品过敏的现象。

婴儿从2周起,可逐渐吃浓缩鱼肝油,每天4~5滴,并适当补充钙剂。人工喂养的婴儿自满月起添加各种新鲜果汁,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延迟到第五个月开始。其实,鱼肝油和果汁都不能算辅食。

满4个月以后,由于唾液及胃肠道淀粉酶的活力不断增强,此时可以开始添加少量稀薄的乳儿糕、大豆粉或米糊。与此同时婴儿体内原先贮存的铁质逐渐耗竭,故应及时添加含铁质的食品,如肝泥、鱼粉或动物血等调入乳儿糕或米糊中。

蛋黄含铁虽多,但铁与有机磷结合,铁质吸收较差。亦可购买强化铁的米粉调冲后喂。

6~7个月的婴儿,多数开始萌出牙齿,食物就应从半流质(如奶糕、米糊等),逐渐过渡到半固体食物,如粥、烂面和麦片等。逐渐增加肝泥、鱼类、蛋黄和菜泥。豆腐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食品,也容易消化吸收,价格低廉,宜经常食用。另外,可给些硬饼干、烘面包片,训练牙齿的咀嚼功能,促使牙齿萌出。

8~9个月的婴儿,可增加肉末和豆腐干末等。每天可吃2顿婴儿粥替代2次哺乳,进一步为断乳作准备。

10个月到1周岁的婴儿,应该由粥和烂面等半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饭,在添加辅食品的基础上断母乳。此后尽可能每天保持饮用1~2瓶牛奶。

定期健康检查

孩子出生之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好好的,又没生病,何必去医院走期健康检查?有的家长在孩子周岁前还按时去检查,当其会走和会说之后不再定期检查,认为孩子已能“独立”生活,不会有什么疾病。

有些慢性疾病,尤其营养性疾病发展较慢,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症状明显已较严重。比如在婴幼儿中常见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贫血症状出现之前,仅表现为性格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脸色略为苍白些,一般家长根本不会在意,除非检查血红蛋白,待到口唇明显苍白已为中度贫血。如果定期健康检查已发现体重连续几个月不增加和面颊部脂肪消失,至少已达到中度的营养不良。轻度智能低下的孩子,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如果不进行智能方面的测试不可能发现异常。还有些3~4岁的婴儿在健康检查时发现了佝偻病而家长一点也不知道。

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系统地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期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体重和身高增长的速度,尽早发现一些临床上表现不明显的疾病,使孩子得到及时的治疗。

根据上海市的要求,婴儿出生后,医务人员上门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满28天起应全面进行体格检查。1周岁内,满2、4、6、9、12个月时各检查一次;1周岁到3岁半每半年检查一次;4周岁到6周岁每年检查一次。家长可带孩子到您户口所属地区的街道医院或乡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检查。

预防接种

为了预防儿童的传染病,必须让孩子按照规定按时接种各类预防针药。即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预防针种类,接种的起始月(年)龄,每种疫苗接种的次数、剂量,两次接种的间隔时间以及加强免疫按种的时间、次数。

表1-5 上海市儿童免疫接种程序表

上海市儿童免疫接种程序表[

下列情况不能预防接种:

(1)当有免疫缺陷或进行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疗法、抗代谢化学疗法)治疗时不能接种活疫苗;

(2)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后出现严重的反应如虚脱、休克、体温超过40.5℃、抽搐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下次则停用“百白破”,而仅注射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

(3)严重疾病伴有发热时可以延缓接种。

(4)最近注射过多价的免疫球蛋白(如丙种球蛋白)者,在6周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有过敏性疾病的,在急性发病期间应暂缓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其中包括局部反应,在局部接种处有红肿、疼痛及硬块;轻症不必处理,较重的可用清洁毛巾热敷,一天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帮助消肿,减少疼痛。全身反应为发热,一般在38.5℃以下,偶有超过38.5℃者,发热持续1~2天;个别有呕吐、恶心和腹痛,需休息,多饮水;高热伴头痛者可服退热片。个别孩子接种后有异常反应如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等,遇此情况需去医院就诊。

体格锻炼

要使孩子身体健康,除了增加营养,体格锻炼也很重要,但不少家长却忽视了。平时可利用自然条件如日光、空气和水进行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及水浴),但三浴锻炼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家庭内可以试行以下一些体格锻炼的内容:

开窗睡眠 可自夏季开始,让孩子逐渐适应,冬季可打开气窗或把窗开得小一些。

户外睡眠 让婴幼儿白天睡在户外,实际上是空气浴的一种。从温暖季节开始,冬季应停止。

户外活动 是利用空气及日光进行锻炼的一种方法。夏季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为宜;冬季可根据气温及孩子的反应来决定。

晒太阳 太阳直晒(夏季可开窗或在日荫下)可以预防婴幼儿佝偻病的发生。

冷水洗脸、洗手和洗脚 应从夏天开始坚持到冬天。洗脸、洗手和洗脚后用毛巾擦干,把皮肤擦红可以防止冻疮的发生。

婴幼儿体操 2~6个月的婴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做肢体的被动操。6月~18月龄的孩子可做主-被动操。18月~3岁可模仿成人的动作做自动操。

通过坚持不断的体格锻炼,可以提高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增强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尤其可使伤风和感冒的发病率下降,预防佝偻病,增进食欲。

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事故

孩子年幼无知,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生活经验少,识别危险的能力差,又无自身防卫能力;加上孩子好奇和多动,所以在婴幼儿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并不少见,例如外伤、灼伤、窒息、车祸、触电或溺水等。据全国调查1~4岁儿童的死因中,意外事故为首位,值得引起家长重视。

孩子意外事故的发生与人及环境因素有关。

人的因素 不同年龄的孩子易发生不同的意外事故。6个月以内晚上哺母乳时如果母亲不抱起喂哺,而让其睡在身旁吸乳,常易发生母亲压住婴儿面部而致窒息死亡。1岁以内的婴儿容易因翻身或爬动而从床上跌下。孩子喜欢将小东西塞入口腔、鼻腔或耳道而引起气管、鼻腔及耳道内的异物感染。因好奇将塑料袋套在头部而引起窒息。幼儿会走以后由于步态欠稳而致跌倒引起外伤,也可因玩弄电插座或电器而触电,或碰到热水瓶而致烫伤。或在河边玩耍而溺水。药品、刀和剪保管不妥可致误服药物而中毒或造成意外伤害。

环境因素 如外出过马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住宅周围有小河浜易发生溺水。椅角、桌角和凳角尖容易碰伤。阳台或楼梯未设栏杆可自高处跌下。水井和粪缸未加盖而容易跌入等等。

总之,家长要处处留意,才能预防“万一”事故的发生;要经常检查,重视意外事故的“苗子”,及时纠正堵塞。另外,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的教育也是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

(许积德)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