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论
秦子曰∶痿与挛,受病相同,症形有异。挛者,拘急不能屈伸,《内经》所谓 短为拘也。痿者,痿弱纵缓而不能起立,《内经》所谓弛长为痿也。若时伸时纵,则曰螈 ,强直反张,则曰痉 ,皆与痿挛各自一门者也。
外感痿症风湿痿软
【风湿痿软之症】小筋弛长,手足瘫痪,痿弱不能举动,皮肤不仁,关节重痛,此风湿
【风湿痿软之因】或居处卑湿,或冒风雨,留着经络,则纵缓不收,痿软之症作矣。
【风湿痿软之脉】浮缓主风,浮濡主湿。浮缓而濡,乃是风湿。若见浮紧,乃是寒湿。
若见浮数,风热而湿。洪数而浮,风湿在表;洪数而沉,风湿在里。
【风湿痿软之治】身发热,脉浮紧,羌活胜湿汤。关节重痛,寒气胜,桂枝汤加苍术、风、羌活、独活。热气胜,脉浮数者,荆防平胃散。脉沉数者,荆防二妙丸。皮肤不仁,
羌活胜湿汤 方见湿热肿。
家秘桂枝汤 治太阳经寒湿。
桂枝 麻黄 芍药 甘草 苍术 防风 羌活 独活
荆防平胃散 治阳明经上部风湿。
荆芥 防风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荆防二妙丸 治阳明经下部湿热。
荆芥 防风 苍术 黄柏
苍防五皮饮 治风湿在表之方。
生姜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茄皮 大腹皮 防风 苍术
湿热痿软
【湿热痿软之症】身体重着,走注疼痛,首如裹,面壅肿,小便黄赤,手足发热,小筋
【湿热痿软之因】时令之湿热加临,肥甘之湿热内积;或湿热中于皮肤,传合经络,湿
【湿热痿软之脉】浮濡沉数,濡主乎湿,数主乎热,浮濡主表,沉数主里,浮沉皆数,表里皆热。
【湿热痿软之治】脉见浮数,湿热在表,败毒散、太阳二妙丸。脉沉而数,积热在里者,川连枳壳汤、阳明二妙丸。表里见症者,二方加荆芥、防风。
羌活败毒散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防风 荆芥 陈皮 川芎 甘草
太阳二妙丸
黄柏 独活
阳明二妙丸
黄柏 苍术
川连枳壳汤
川黄连 枳壳 陈皮 甘草
表有湿热者,合荆防二妙丸。
燥热痿软
【燥热痿软之症】口燥唇焦,皮毛干揭,手足痿软,不能行动,此燥热痿软之症也。
【燥热痿软之因】或赫羲之年,燥火行令,或秋燥之时,燥气烁人,阴血不能荣养宗筋,则痿软之症作矣。
【燥热痿软之脉】洪大数疾,燥火加临。右脉洪数,燥伤气分。左脉洪数,燥伤于血。
【燥热痿软之治】燥火伤气,右脉洪数者,知母石膏汤,合凉膈散。燥伤阴血,左脉洪数,滋燥养荣汤。
知母石膏汤 治燥火伤气分者
知母 石膏 地骨皮 麦冬 天花粉 甘草
凉膈散
桔梗 连翘 天花粉 山栀 薄荷 黄芩 川连 甘草
滋燥养荣汤 治燥伤阴血者。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秦艽 黄芩 荆芥 甘草 丹皮 犀角
内伤痿症肺热痿软
【肺热痿软之症】皮毛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
【肺热痿软之因】有志不遂,所求不得,郁而生火,火来克金,肺热叶焦,清化不行,金不生水,则肺热痿 之症作矣。
【肺热痿软之脉】寸脉浮数,浮则主肺,数则主热,浮数相兼,主乎肺热。
【肺热痿软之治】肾火上炎,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二丹二冬汤,合家
知柏天地煎
知母(二两) 黄柏(二两) 天冬(八两) 地黄(八两)
玄武胶为丸。
二母二冬汤
川贝母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家秘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桔梗 石膏 川黄连 黄芩
心热痿软
【心热痿软之症】四肢关节不能活动,足胫纵缓,不能收持,如枢纽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颊常赤,意乱心烦,此《内经》心热痿软之症也。
【心热痿软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则心火上炎,三阴在下之脉,亦厥逆而上,火盛水衰,则阴血日损,而心热脉痿作矣。
【心热痿软之脉】脉多洪数,左寸尤甚。肝脉上朝,木火通明。两尺躁疾,水衰火旺。
【心热痿软之治】左寸洪数者,导赤各半汤。左关上朝者,泻青丸,合龙胆泻肝汤。尺脉躁疾,水中火发,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
导赤各半汤
生地 木通 川连 甘草 黄芩 山栀 犀角磨冲。
泻青丸 见后肝痹。
龙胆泻肝汤 见前肝火胀。
六味丸合大补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黄柏四两。
肝热痿软
【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
【肝热痿软之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则筋膜干急,而肝热痿弱之症作矣。
【肝热痿软之脉】左关沉涩,肝胆郁结。或见沉数,肝胆里热。左寸洪数,木火通明。
【肝热痿软之治】两胁刺痛,清肝顺气饮。筋膜干急,补阴丸。筋急挛蜷,舒筋活络丹。肝肾水虚火旺,家秘肝肾丸。
清肝顺气饮
柴胡 黄芩 山栀 苏梗 青皮 木通 枳壳 甘草
补阴丸
黄柏 知母 熟地 败龟板 白芍药 陈皮 牛膝 虎骨 当归
上为末,羊肉为丸。
舒筋活络丹
熟地黄 白芍药 当归 川芎 秦艽 木瓜 米仁 黄柏
等分为丸。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六两) 生地黄(六两) 当归身(二两) 白芍药(二两) 知母(二两) 黄柏(二上以天冬、生地二味,煎三四次,收为膏,以归、芍、知、柏四味为细末,打为丸。
脾热痿软
【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
《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
【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脾热痿软之脉】六脉濡滞,湿气所伤,若见洪数,乃是湿热。右关主脾,脉弦乃病。
【脾热痿软之治】水湿生热者,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膏粱积热者,川连枳壳汤,
栀连平胃散
栀连二陈汤 上二方见脾热肿门。
川连枳壳汤
泻黄散 上二方见脾实腹胀。
肾热痿软
【肾热痿软之症】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此《内经》肾热痿弱之症也。
【肾热痿软之因】思想无穷,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又有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水不胜火,水亏于下,则肾热而骨痿。
【肾热痿软之脉】尺脉大而虚,肾气不足。尺脉搏而急,肾经火发。尺脉细而疾,肾水
【肾热痿软之治】尺脉大而虚,人参固本丸。尺脉搏而急,知柏天地煎。尺脉细而疾,
人参固本丸 见前精虚三消门。
知柏天地煎 见前肺热痿软。
坎离既济丸
熟地(四两) 当归(三两) 白芍药(三两) 牡丹皮(三两) 知母(二两) 天门冬(四两)黄柏(二两) 麦门冬(四两)
上为细末,玄武胶、鹿角胶等分为丸。
附:筋挛秦子曰∶痿与挛,症形各别,症因相同,症形各别,故不得不另立一门。症因相同,故法大同而略异。然二症宜合而互发者也,今立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外感筋挛
【外感筋挛之症】素无筋骨挛缩之候,一旦恶寒身痛,手足拘挛,不能转侧,此外感寒湿筋挛之症也。若发热自汗,口燥唇干,二便赤涩,此外感湿热筋挛之症也。
【外感筋挛之因】《内经》云∶因寒则筋急。又云∶寒则筋挛,此外感寒湿之邪,而令人筋脉挛倦者也。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则热伤阳明之血,而大筋软短,此外感湿热而筋脉挛拳者也。
【外感筋挛之脉】左脉浮紧,寒湿伤血。右脉浮紧,寒湿伤气。左脉洪数,湿热伤血。
【外感筋挛之治】左脉浮紧,寒湿伤于太阳者,羌活胜湿汤。伤于少阳者,柴胡防风汤右脉浮紧,寒湿伤于阳明者,干葛防风汤、苍术防风汤。若左脉洪数,湿热伤于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四味舒筋汤,合独活二妙丸。湿热伤于少阳者,小柴胡汤、圣惠方、秦艽汤。右脉洪数,湿热伤于阳明者,二妙丸、神术汤。
羌活胜湿汤
羌活 苍术 防风 白术 泽泻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 羌活 甘草 荆芥 川芎 干葛 广皮
干葛防风汤
干葛 防风 荆芥 羌活 川芎 枳壳 甘草
苍术防风汤
苍术 防风
羌活冲和汤
羌活 黄芩 防风 白芷 川芎 生地 广皮 甘草
四味舒筋汤
独活 当归 苍术 黄柏
独活二妙丸
独活 黄柏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圣惠方
秦艽 柴胡 甘草
秦艽汤
秦艽 防风 柴胡 黄芩 广皮 白芍药 甘草
二妙丸
苍术 黄柏
神术汤
苍术 石膏
内伤筋挛
【内伤筋挛之症】皮肤干揭,遍身燥痒,手足难于举动,渐至肌肉黑瘦,筋脉挛缩,此肝经血少筋挛之症也。若两足拘紧不能伸,或左右换易作痛,渐至两臂皆缩,此阳明经湿热筋
【内伤筋挛之因】《内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又云∶肝主筋,肝气热,则筋膜干,筋干,则筋急而挛。又云∶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若湿热不攘,则大筋 短,而筋
【内伤筋挛之脉】左关细数,肝经血热。左关细涩,血海干枯。右关弦细,阳明血虚。
【内伤筋挛之治】肝经血热者,知柏四物汤。肝主风,血少风生者,补肝散,合钩藤膏。血海干枯者,补阴丸。若阳明虚者,薏苡仁散,合金银藤膏。阳明湿热甚者,四味舒筋
知柏四物汤 治肝经血热筋挛。
知母 黄柏 当归 生地 川芎 白芍药。
补肝散
当归 白芍药 羌活 秦艽
钩藤膏
钩藤 当归 川芎 生地 白芍药
补阴丸 治肝经血枯筋挛
当归 生地 白芍药 丹皮 牛膝 木瓜 龟板 虎骨 羊肉为丸。
薏苡仁散 治肺热痿痹筋挛,兼治阳明湿气。
薏苡仁(一斤)
焙研末,水调服。
金银藤膏 治阳明经湿热筋挛。
金银藤(一斤) 秦艽(四两) 木瓜(四两) 苍术(四两) 黄柏(四两)
四味舒筋汤 治阳明经湿热筋挛。
秦艽 木瓜 苍术 黄柏
家秘清胃汤
升麻 川连 山栀 丹皮 生地 木通 甘草
水煎,以药汁磨生犀角冲服。
家秘舒筋丸
当归(二两) 白芍药(二两) 知母(二两) 黄柏(二两) 秦艽(四两) 木瓜(四两)
上六味研细末。
金银藤(二斤) 钩藤(一斤) 天门冬(六两) 怀生地(六两) 威灵仙(四两,酒浸) 何首乌(四两,蒸)
上六味,水煎去渣,收浓膏,拌前末药,打为丸。
桢按∶《内经》论痿云,肺热叶焦,则生痿 ,心气热,则生脉痿,胫纵不能任地。肝气热,则筋膜干,筋急而挛。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发为骨痿。又核上文曰∶五脏因肺热相乘而发痿 ,痿皆主于大热,肺热者色白毛败,心热者色赤脉溢,肝热者色苍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动,肾热者色黑齿槁。又总结上文治痿之法曰,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明明言阳明广纳水谷,饮食热物,必先受之,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肠胃有积热,则阳明受热,肺受火刑,而成痿矣。原病式云∶手足痿软,非外中于风,乃内热而生,因肺热而血液干燥,不能荣养百骸故也。子和云∶痿因肺热相乘于四脏,若作寒治,是杀之也。丹溪云∶治痿而得经旨者,千古来惟河间一人。刘宗浓云∶痿症内经所论至详,奈后代方书,概多差谬,皆因手足瘫痿,有似中风,足 难行,又似风痹。于是误以中风诸痹治之,遗祸至今。
桢按∶诸公之论,极为正当,但尚未发明内经论痿,以阳明积热相传于肺,治宜独取阳明,以澄其源,则不消烁血液,而主润宗筋,能束骨利机关。故下文核明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病,则宗筋热而纵,带脉不引而足痿矣。此言膏粱积热,内伤成痿之症,必当独取阳明,而为治痿下手真诀。夫内经治病独详于针灸,而针法则曰∶虚者当补,实者当取,今言独取阳明者,以痿症乃阳明实热致病耳。然亦不特专务用药,即针取阳明,是亦一法也。再考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此言痿挛之症,不独内伤,亦有外感于湿,若攘夺而去之,则湿久变热,热久变燥,燥伤血液,亦成痿挛,申明湿热未变燥热,可用祛湿清热之法。若已成痿挛,亦宜清热润燥,主润宗筋,若误投燥湿,则违悖主润宗筋之经旨。《内经》又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有能食而渴,则发脑疽。又云∶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此真膏粱积热,非肝肾经虚,细按诸条,皆五脏生热发毒,手足不举,足 痿挛,皆因膏粱积热而起,须要清肠胃之积热。然论禁忌燥热之药,即专用滋阴降火,亦非肝肾经虚,而不对病者也。但清肠胃积热,不比他经。他经之热易清,膏粱积热,随清随起。若纵肆口腹,则饮酒焉,酒热上熏于肺矣。浓味焉,膏粱积热矣,即盐从火化,咸味太多,亦能发渴发热。骆龙吉云,药中肯綮,若不淡薄滋味,虽日进清热,而积热日生,一寒十暴,吾知其不能万全也。
夫膏粱积热,乃油腻荤腥之湿热,若见湿热下泻,则不生疔发毒。若湿热不得下泄,则壅肿而发毒矣。若日久变燥,二便阻涩,则为土太过,手足不举矣。故清除积热,则二便如常。
脾胃清和,输化水谷,生精养血,主润宗筋而利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