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
②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党怀英的《奉使行高邮道中》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诗人奉使南宋一事,《金史》本传,《大金国志·文学翰苑 下》,赵秉文《中大夫翰林学士承旨党公神道碑》,元好问《中州集》 小传均失载。而从其诗中看,诗人的确曾出使南宋,除本诗之外,其《宿宣湾》诗亦有“夜凉淮浦月,寂寞照边心”之句,当为同时之作。所 谓“诗能补史之阙”,此之谓也!诗人为金代明昌年间文坛主盟,他的这 首诗以描写奉使出行高邮道中的景物为主,显示出诗人杰出的描写才能。
因为是乘舟出行,航行水上,所以诗人眼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流动的 色彩。“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首联写天空飘浮着来去自如、了无边际的云彩:河风鼓动着征帆,船行驶得非常快,岸上的景物也渐渐变得迷离难辨。云,用“野”字来形容,便见出其活泼放肆,无拘无束。联 系诗人的生活,这句诗恐怕还不是单纯的写景。诗人长期在朝廷翰林院 供职,成天缠身于公文书牍之中,一旦奉使出访,那心情自然格外快 适。这“野云”的意象,实在可以看成是诗人快适心境的象征。元好问评 党诗“寄兴高妙”,于此正可见出端倪。“风樯”,正是同题第二首所写 的“牵闲时掠水,帆饱不依桅”。它不仅写了顺风逆水行舟的情形,而且 交代出诗人的观察点是在船上。“岸转迷”与首句“野云来”所造成的天色 转暗有关,同时是暗示出时间——天色已晚。这不仅暗示出诗人挺立船 头,观赏岸景由明转暗时间之长,而且为末句的“夜半”埋下了伏笔,从 时间上抛出了结构全篇的经线。首联虽然信息载荷颇大,读来却流畅自 如,可谓疏而不漏,足以涵盖全篇。
次联“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是金诗中写景的名句。这联的好 处:一在切合地理。“淮泽”,这里指淮水和高邮湖。据《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淮水》记载,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夺淮,淮 水自洪泽湖以下主流合于运河,经高邮湖江都县进入长江。“潮吞淮泽 小”五字,便简明精当地概括了这段地理变迁的事实。二在写出了诗人 由北入南的第一印象:“云抱楚天低”。“楚天”,本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在这里泛指南方的天空。这句的“云”是承接首句的“野云”而来,云合天 低,不仅写出了南方天空的特有景观,而且包含着诗人初入南国的心理 感受。正如初到北方的蜀中诗人杨锐所写的北地风光是“日高尘过马, 天旷树犹人”一样,初到南方的诗人写出了对南方天空的独特感受,使 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感慨不已。三在气魄宏大,骨力坚挺。 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国重臣的诗人,雄视江 南的豪迈气度。形成诗歌境界阔大的内在原因,在于诗人的阔大胸襟。
这两句诗所展示的气魄和力度,我们曾经在唐诗中领略过,但在宋诗中 已鲜见其迹,这正是金诗有别于宋诗的特色所在。
如果说次联尚在虚写诗人初入南国之印象的话,那么,三联“蹚 船鸣浪,联翩路牵泥”,则是实写使船在高邮水道中破浪前行的情 形。“蹚 ”是浪击船头发出的声音,“联翩”描写纤夫拉船的阵形。诗人 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写道:“细雪吹仍急,凝云冻未开。”可见此时天空正 飘着细雪,这是造成“路牵泥”的原因。纤夫们冒着细雪戮力拉船,使船 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以这幅画面为背景,我们仿佛看到作为使节的诗 人,正挺立船头,率船前进。
前面六句已将“奉使行高邮道中”的题面写足、写尽,尾联本难着 笔,但诗人却收煞得异常巧妙。“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诗人以使 船惊动林鸟,点明使船在昼夜兼程,并以林鸟夜啼来映衬诗人奉使出 行、深入异国时的警悚心情。“夜半”又与首联的天色“转迷”遥相呼应, 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出诗人在结构上的独运匠心。
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 难工,须要工巧周圆。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若一 屠沽子厕其间也。”这首五言律便可看做是其“工巧周圆”理论的实践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