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三证诊治

中国中医药报


□ 王席华 甘肃省皋兰县中堡社区卫生院 祁琴 甘肃省和政疗养院
慢性盆腔炎是内生殖器的子宫、输卵管、卵巢发生炎症而渐渐蔓延到盆腔结缔组织的一种病变,在妇科疾患的范围内是比较常见而难根治的一种疾病。一般由急性转为慢性,在症状方面一般没有发烧或剧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往往病人自觉腹部隐痛或阵痛,尤其在经期前后,感到腹部胀痛,有的有腰腿痛、白带异常或月经不规则,甚至闭经及出血等。而且大多数人因此而患不孕症及其他兼症,其中最常见的是月经不规则或痛经,而调经也就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和治疗,必须结合脉象及其他症状来综合分析,以审其病在脏、在腑,还是在气、在血或经络,以及八纲之所属。笔者认为,该病主要可分为实热证、虚寒证和虚热证三大类型:
实热证
多由于气血郁结瘀滞、壅塞不畅所致,壅阻则不通而成实,郁结则不行而化热,常因肝郁有热、脾湿胃阻,及气血瘀滞或血热等。其病大多数在于肝脾,而尤偏重于肝。其中又有气结、血结、湿结、瘀结、热结之不同。
肝主藏血,肝病热则血亦沸腾,故月经先期而行,经量多,或经量虽不多而经期延长,淋漓如漏,经色红,热甚则深红紫黑,热结即成块,这是血热有余之征。
脾主湿,脾病不运而湿阻,则腹中满痛,胸脘胀闷,气塞不舒,身重而痛,口虽渴而不思饮,或虽饮而不多。又脾胃相为表里,脾病影响及胃,如胃热而实,则脘腹胀满而拒按,因热而口渴引饮,喜冷饮食,大便干或秘结不通,尿频数,短赤或呈深黄色。脾胃之湿热下注,则尿液混浊或前阴红痛,或带下呈黄色,黏稠腥臭,个别尚有粉红色的分泌物,似赤带状。月经量多,色紫红,或经期延长,断续无定,脉象多现滑数实大,或有濡者。舌苔多呈淡黄或黄腻。如脾为肝气所犯,则现嗳气呕吐酸水,或胸胁少腹窜痛等,脉象必兼弦。个别表现身重嗜眠、倦怠无力等脾阳虚征象,实则非虚,而是因热伤气,气伤则弱,故而倦怠无力嗜眠,或脾湿不运,湿阻故而身重。
治则:以通畅调达、清热除壅为要。一般多用舒肝理气、清肝理脾、平肝和气、活血通络、清热败毒、活血化瘀、除湿止痛等法。
方药:常以舒肝丸、逍遥丸、香附丸、保和丸、越鞠丸,以及四物、四君子汤等方,与理血调气清热等药,随证选用,并随气结、血结、瘀结、湿结、热结等不同病情而随症加减。
虚热证
虚证有内热者为阴虚。在临床上,阴虚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为月经量过多,或经乱而频,或经期延长,甚至崩漏。《内经》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又说:“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由此可见,崩症是由于阴虚伤络所致。阴虚热而伤络,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不循经而妄行,以致崩漏或经频量多。经色多为鲜红或淡粉,红为热证,淡则为虚。在自觉症状方面,多现经后腹痛而喜按的虚痛现象,有的虽有经行腹痛,经色红而有块,经行后痛即渐减,这是气滞血凝、虚中夹实之故。有的经色黑而似有寒,其实是热极似水之象。有的手足心发烧,心中烦热,这是肝虚血燥;亦有阴虚阳亢或虚阳上越者,则呈现头晕心悸、眼花耳鸣。
虚热证的脉象多为沉细短涩而滑数,或兼弦象,或呈微弱。沉在里在下,细为阴虚,短为肾气不足,涩为血枯之象,滑数为有热,弦主肝病,如兼微弱者,则又为气血两虚。舌苔多黄霉,或薄白,或薄黄,或黄腻等,有的是中裂而花,或光剥无苔,舌质多红绛。黄为有热,霉为脏虚。脾胃病则腻,兼表证则薄白。苔剥或裂,及舌质红绛是阴虚之象。
治则:肾宜于蛰藏充盛,不宜亏耗泄露,而肝却主疏泄,性喜条达,故只宜疏泄而不宜壅补。脾喜燥而恶湿,故虽补而忌滋腻壅塞。在临床上往往是二脏或几脏同病,因此,在治疗原则上除了滋阴潜阳、清热凉血为主外,还须注意到通补兼施、气血同治的法则。如偏于肝者,即宜清肝理血;偏于肾者,则滋阴调中;若阴阳两虚,则固气养血,收摄下元;若因瘀而崩漏者,则去瘀活血以止漏;虚甚而崩者,则先固涩以救急等方法。
方药:常选四物汤、六味地黄汤、人参养荣汤、人参固本丸等随证加减。
虚寒证
临床上,虚寒之症状多表现为阳虚气弱。在经带方面,每多过期而至,经色多呈色淡或黑,少数紫黑有块而暗晦无泽,为寒凝之象,黄黑之色是属脾脏虚寒。经后腹痛而喜按是虚痛,或虽经行腹痛,经后仍痛亦属虚,带多而质稀,均属虚寒之象,其他兼证及脉象舌苔亦多呈现虚寒的现象,如腰酸腿痛、心慌心悸、心中空而喜按、胃痛吐酸、脘胀腹冷、食少便溏或食后不适、胸闷气短、恶寒倦怠、四肢无力、脸面或手足肿胀、口虽渴而不思饮、头昏眼花,有的经前乳胀,有的午后发热,脉多为沉迟弱小弦紧软濡之象,舌苔多现薄白,或净而无苔、或黄白相间、或微带腻。
从以上可看出,属肝脾肾诸脏的虚寒,而尤其偏重于脾胃方面,脉沉迟是里有寒,兼腻是脾虚有湿。
脾主湿,脾阳不足则不能运化水湿,阴寒偏胜,所以腹中冷痛,或食少便溏,如湿阻则脘腹胀感,胸闷气短。脾胃相为表里,寒若波及于胃,则胃痛而吐酸,脉多现沉迟软弱濡细之象。肝虚为头晕目弦,甚至手足发麻且抽搐,这些都是血少生风的现象。肝寒的表现,除了患者少腹疼痛或善吐酸,其脉象多现沉迟弦或细弱等。肾虚者则感腰痛、腿痛、脊骨不举,因腰为肾之府而肾又主骨,头昏耳鸣、心慌心悸等心肾虚象。如脾土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亦会引起手足脸面的浮肿症状。
治则:以温中健脾为要,其他根据病情,如温肝补肾法、通调气血法、活络散结法等。此外,尚可结合有瘀者去瘀、有表者开表、有滞者导滞、有结者散结等兼顾施治。
方药:常以温经汤以温经散寒,金匮肾气丸以引火归原,中将汤通补兼施,中下焦并治,女金片调经种子,归脾汤温补心脾,人参养荣汤气血双补,以及四君、四物等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配以理气活血之药。
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首先必须通过望闻问切,把握客观实际,辨明阴阳表里和虚实寒热。问病不太其详,审证但求其要。所以在诊断慢性盆腔炎时,必须详细了解其经期是否规则,经带的颜色、质量、气味等是否异常,生育情况和治疗效果如何,然后通过脉诊而做出准确判断,再确定治疗原则。其次,应注意脉因证治的一致性。辨证施治是诊断和治疗的结合,有了正确的诊断,而不能明辨药性,胡乱投药,必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八纲统率于阴阳,而药性总括于寒热,分别阴阳,然后再根据病位的表里上下和病情的虚实确定。最后,局部的特殊性须与机体的整体性相结合。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时,不应局限于盆腔的局部症状,而必须注意到全身整体情况,以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因此,在治疗时必须以“治病必求其本”为原则,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异中查同,同中求异,随证化裁,方可药到病除。

医案心得 ]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