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李来亨
别 名:李懋亨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米脂
逝世日期:1664年8月4日
信 仰:敬天法祖、守卫汉家天下
主要成就:联明抗清
爵 位:三原伯→三原侯→临国公
李来亨——联明抗清将领李来亨(?-1664年),米脂人,李锦义子。
永昌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永历七年(1653年)出没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称夔东十三家。永历九年(1655年)立“圣帝行宫碑”。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顺治十六年清军深入云南追击永历帝,李定国势孤,他与诸将攻重庆,牵制南下的清军;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兴山西北);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来亨举家自焚。
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满清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而死,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人物生平
少年时因灾荒父母双亡,被李自成的侄儿李锦收为义子,参加李自成农民军。
1645年(永昌二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遇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农民军20余万人,并在李锦、高一功等决策下,实现战略大转变,与南明政权合作,共同反清,授都督同知总兵,封三原伯。
1648年(顺治五年),抗清队伍中的军阀、野心家孙可望悍然围攻由贵州入蜀的高一功、党守素、贺锦、李来亨部,只有李来亨力战得脱,高一功等均被杀,南明抗清大业岌岌可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李来亨挺身而出,继续高举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数万人,经过多次血战,率领部众自贵州进入川、鄂边境,同先期到达的郝摇旗等部会师,并联合当地其他反清武装,组成了夔东十三家军。最后在方圆150余华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处,建立起抗清根据地。他实行屯田自给、予民休息的政策,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称他“小闯王”。他多次率兵出击,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1650(永历四年),李锦卒,与党守素击败孙可望,屯兵竹山、房县,出没宜城、南漳、均州、谷城,晋封三原侯。
1651(永历五年),入巴、归之间,屯兵巫山、施州,建帅府于湖北省兴山县的茅麓山,实行屯田自给、与民休息的政策,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称他“小闯王”。
1653(永历七年),收复夷陵。1654(永历八年),高一功卒,众人推举李来亨为帅,所部精锐三万人。
1656(永历十年),永历帝命文安之出师,李定国暗中联络故将,命提督御前营,封征虏大将军、太子少保、临国公。
1657(永历十一年),攻远安,蜀将不能抵御。1658(永历十二年),屯施州。
1659(永历十三年),夔东十三家在李来亨带领下,围攻重庆,支援李定国,但是由于谭弘的背叛,只好撤退巫、巴。
1662(永历十六年),清湖广总督张长庚宣布永历政权灭亡的消息,招降李来亨不应。李来亨奉韩王朱璟溧为正朔,继续抗清。七月,清四川总督李国英屯兵万县。
1663(康熙二年),李国英、李长庚、总兵于大海集中秦、豫、楚、蜀四省十万兵力,后勤二十万人,分兵三路围攻夔东农民军。一路自荆州、夷陵攻远安、兴山、巴东、归州;一路自兴安、郧阳攻房县、竹山、竹溪;一路自万县攻打夔州、建始、巫山、大宁(今重庆巫溪)、大昌。次年春攻入茅麓山。李来亨放弃九莲坪,将清军诱入险地,毙伤敌约万人,会同郝摇旗等挫败了清军围攻,李国英侥幸逃回巫山。
1664年(康熙三年)清政府集中秦、豫、楚、蜀四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穆里玛的指挥下,围攻茅麓山。李来亨奋起迎敌,满洲兵在李来亨的炮火、檑木、滚石的打击下,纷纷坠崖落涧,伤亡惨重,高级指挥官贺布索、穆里玛之子苏尔马均被击毙。清军改变策略,对茅麓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明军。双方相持数月,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知道已到最后关头,决心与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处死了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年迈母亲的生路,后与妻、子等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千秋正气歌。
虽然我们对李来亨的生年和早期情况都不清楚,甚至连他的儿子的名字也难以查考,李自成祖孙四代在明清之际为反抗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不已。李来亨父子牺牲后,部下士卒除少数投降外,都在混战中壮烈捐躯。清朝将领惟恐有明军将士潜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穷凶极恶地实行斩草除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扫穴无遗类”
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结束了。南明灭亡、华夏民族被打断脊梁昏睡三百多年的历史也由此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