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名:喻嘉言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出生时间:1585
去世时间:1670
喻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喻嘉言 本名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1585—1670,江西南昌府新建(今南昌市新建县)人。因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
人物生平
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终年八十六岁。
自小聪明,清史稿载,喻嘉言“幼能文不羁,与陈际泰游”。
天启年间45岁考中贡生。喻嘉言虽才高志远,但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
崇祯年间,他以副榜贡生到京城就读时,仍然踌躇满志,希望因此而有所作为,曾以诸生名义上书朝廷,陈述辅国政见,要求“修整法治”。但因人微言轻,他的意见没有引起已经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的重视。喻嘉言在京城三年,郁郁不得志,只得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
50岁时,他削发为僧,遁人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苦读道教《黄帝内经》、《伤寒论》和其他医学著作。几年后,他终于选择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路,蓄发下山,以行医为业。
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氏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名医。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家族背景
传闻他是江西人,本姓朱,是明代宗室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与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同出一脉。因祖上一代宁王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89年)密谋造反,事败得祸,连累家庭,不得不变姓埋名,隐居民间。从“朱”姓改为“余”姓,又变“余”字为“喻”字。
喻嘉言只有一位同胞姐姐,嫁给新建邻县靖安的舒某为妻,姐弟感情深厚。他晚年当医生时,经常来往于南昌、新建、靖安之间。他在靖安时间最多,常为广大农民治病,据《靖安县志》记载:“嘉言居靖安最久,治疗多奇中,户外之履常满焉。”
行医济世
嘉言喜欢外出云游,生性洒脱,喜好游历。足迹遍及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数省。成年后习儒,攻举子业,精力过人,博览群书,自命不凡。虽才高志远,但仕途不顺。崇祯年间,以副榜贡生入京就读,在京3年,郁郁不得志,败兴而归,旋即削发遁入空门。出家期间,苦读《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医著,为日后成名,打下良好基础。后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一带,足迹遍历赣、浙、苏、皖。
喻嘉言随处行医,有关传说不少。一次,在乡间水上行船,无意中见一在沙岸捣衣的少女,他注视良久,发现少女异样,预料她潜伏着一种叫闷痘疾病,即将暴发。这种病来势凶险,几乎无药可救。出于恻隐之心,他命人悄悄接近少女,突然从背后将她拦腰抱住,用这种类似“强暴”的行为,以激其发怒,泄其肝火,削弱其病势,继之以药力托里排毒,促使痘疹透出,几经曲折,化险为夷,挽救了少女的性命。
他路遇一口可疑的滴血棺材,凭着职业医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判断棺材里的“死人”未死,急施针术救活了难产假死的产妇母子,使夫妻团圆,化悲剧为喜剧。他还挽救了一位众医误以为怪病的50多岁的高年孕妇。他一边判断所怀是男胎,一边戏谑地称那丈夫(一个致仕退休林下者)老而“童心不泯”。
喻嘉言还有过一段与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鲜为人知的交往。钱谦益是明代崇祯年间的翰林编修、大学士。某日,钱赴朋友的家宴回家,当轿子路过迎恩桥时,因为轿夫跌跤,致使主人倒仆在地而受了惊吓,由此得了奇疾——站立时双眼上视,头眩晕像要倒翻于地,躺下时却无异于常人,多方医治不效。当时,喻嘉言就在城里。钱谦益立刻派人前往邀请。可是喻嘉言正好出诊。过了数日,喻得讯后立刻赶到钱府,得知致病的经过和原由,便让管家把府中强壮有力善于行走的轿夫叫几个来,命家人用酒饭款待,对他们说:“你们尽管吃饱喝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令你们快乐嬉戏一般。”轿夫吃饱后,他令轿夫分别站在庭院的四角,两人夹持主人,合力奔走,先由东奔西,再从南奔北。然后互相更换。轿夫可以休息,而主人无一刻停息。主人奔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疲备不堪,但是病已霍然而愈。
当时,还有其他被聘请来的医生在场。喻嘉言当众道破玄机:“这是因为跌下轿子时主人倒仆在地,左边受到搐摺(挫折)所致。现在扶掖他奔跑疾走,是为了抖擞经络,使搐摺的肝叶重新舒展。肝叶既复其位,那么木气敷畅,头目就安适了。此病不是药饵所能奏效的。”经过此番经历,钱谦益更加信服喻的医术“神其术,称为圣医”。
1644年,应钱谦益先生之邀,终结庐定居于江苏常熟城北虞山脚下。江苏常熟的大文豪钱谦益是喻嘉言的好友,他挽留喻嘉言,于是喻嘉言便在常熟县城北门外虞山下定居下来,并开了一栋草庐医所,致力于为当地百姓治病。喻嘉言待人热情,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富贵贫贱,凡有求他的,他都鼎力相助,尤其怜悯穷苦病人。有贫人就医,他不仅送医给药,还在药包中夹带银两,临走时常常附带嘱咐一句:“回家煎药之前一定亲自检点一下药。”加上他医术精湛,所以深受医学界推崇。由于他的名声颇佳,不但公卿贵人慕名邀请他去做幕僚,连清政府的一些官员也常推荐他去做官。但喻嘉言早已绝意仕途,所以一概推辞不从。
遗泽后人
喻嘉言的学生颇多。他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医学家,如徐忠可、程云等。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喻嘉言还大开讲堂,向来自各地的求学者及同仁讲解“瘟病”。
喻氏所到之处,皆以善医闻名。其治病不分贫富,审证用药反复推论,德高而术精,深为同道所敬。顺治年间,朝庭下诏征聘,奈何其早已绝意于仕途,力辞不就。晚年不满足于其赫赫的临证医名,曰:“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因之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先后撰写和刊出了《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3种医书,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并因之确立其医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喻氏尚撰有《尚论后篇》、《喻选古文试验》。在《伤寒论》研究史上,喻氏被认为是错简重订派的代表人物。喻氏认为《伤寒论》为四时感证诊治全书,提倡伤寒太阳三纲说,发展了方有执的认识;对《伤寒论》重加编次,这些皆是喻氏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其弟子徐彬、陈骥等,皆以医知名。喻氏生平善奕,据《常熟县志》记载: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八月,喻嘉言突然中风昏迷达200余日,直到第二年六月才开始好转。在病中,他还为自己最后的一部医书《会讲温证语录》题辞。 公元1664年(清康熙甲辰年),80岁高龄的喻氏与围棋国手李兆远对奕,时达3昼夜,局终收子时,溘然逝世。因无子女,由外甥赴常熟扶柩而归,停柩于靖安萧寺达五十余年。至雍正年间(1723—1735),始由医家曹必聘倡议,与众医迎柩至南昌百福寺中。后人在寺中立塑像和画像以祀。百福寺僧人又在寺旁建喻先生祠,并将其柩安葬在东汉徐稚墓侧,盖以喻征士配徐高士,相得益彰。
主要著作
晚年,喻嘉言深感“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代”。因此,他除行医外,将主要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和教授生徒。他先后撰写和刊出了《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三部书。《寓意草》是喻嘉言的医学处女作,也是中国医学史中较早又较著名的一部个人自订医案,初刊于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它以笔记体裁写成,书前有医论二篇,强调“先议病,后用药”的诊疗程序,并自订议病格式。然后记录了自己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医案60余则,案中详录病因和病情,讨论辩证精辟明细,并指出每案的关键之处和疑难之点,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同时,该书还较早地记载了我国人工种痘以防治天花的病例。《尚论篇》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初刊于公元1648年(清顺治五年)。本书主要是参考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编撰的,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也有所补正。卷首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大意”等六篇医论。其后详论伤寒六经证治。书中论述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并认为《伤寒论》中的397条条文是397法,分隶于大纲之下。喻嘉言的这种见解,成为《伤寒论》研究中一个重要流派。《医门法律》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初刊于1658年。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谓之“法”;同时指出一般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容易发生的错误,指示禁例,谓之“律”。以法和律的形式确立行医时的规范,故书名为《医门法律》。这三部书集中体现了喻嘉言的学术思想,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