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

明代:武之望

大全云∶疗产后因惊败血冲心,昏闷发狂,如有鬼祟,宜用《局方》大圣泽兰散,加好辰砂研令极细,每服加一字许,煎酸枣仁汤调下,一服可安。

薛氏曰∶前证乃血虚神不守舍,非补养元气不可,仍参后各门互用。

一产妇患前证,或用大泽兰汤而愈,后又怔忡妄言,其痰甚多。用茯苓散补其心虚,顿愈,又用八珍散加远志、茯神,养其气血而瘥。

一产妇亦患此证,用化痰安神等药,病益甚,神思消铄。余以为心脾血气不足,用大剂参术芎归茯神酸枣仁四斤余而安,乃以归脾汤五十余剂而愈。

大圣泽兰散 治妇人血海虚冷,久无子息及产后败血冲心,中风口噤,子死腹中,劈开口灌药,须臾生下,便得无恙。治堕胎,腹中攻刺疼痛,横生逆产,胎衣不下,血晕血癖,血滞血崩,血入四肢,一应血脏有患及诸证风气,或伤寒吐逆咳嗽,寒热往来,遍身生疮,头痛恶心,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乳生恶气,胎脏虚冷,数曾堕胎,崩中不定,因此成痰,室女经脉不通,并宜服之,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兼疗丈夫五劳七伤,虚损等病。

泽兰叶 石膏(研,各二两) 生地黄(一两半) 当归 川芎 芍药 芜荑 甘草(炙,各一两七钱半) 肉桂(一两二钱半) 浓朴(姜汁炒) 白茯苓 防风 细辛 吴茱萸(汤洗七次) 卷柏柏子仁(微炒) 桔梗(各一两) 黄 人参 白术 丹参 五味子 川椒(去目并闭口者,微炒)

川乌头(炮,去皮脐) 干姜(炮) 本(去苗) 白芷(各七钱半) 白薇 阿胶(碎炒燥,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临卧热酒调下,若急疾不拘时,日三服。

抱胆丸 治产后过惊发狂,或遇经行发狂。

水银(二两) 黑铅(一两五钱) 朱砂(一两,细研) 乳香(一两,细研)

上将黑铅入铫内,火熔开,下水银搅结成砂子,下朱砂乳香,乘热用柳木槌研匀,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汤下,得睡勿惊觉,觉来即安。(人之神以心为宅,水银之液以朱砂为宅,朱之色通乎心,水银之液通乎神,神以妙应无方,银以圆通不滞,二者皆万劫不衰,故以类从焉。然心火之下,阴精承之则安,水银之流,真铅制之则定,所以者,皆以真水制真火也。本方以乳香通心气,朱砂养心血,铅汞交心肾于顷刻,而引神归舍也,神归则睡安矣)妙香散亦善。

辰砂远志丸 治产后中风惊狂,起卧不安,或痰涎上涌。

石菖蒲 远志(去心) 人参 茯苓(去木) 辰砂(各三钱) 川芎 山药 铁粉 细辛 麦门冬(去心) 天麻 半夏(汤泡) 南星 白附子(各一两)

上为末,姜汁煮,糊丸如绿豆大,别以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临卧姜汤下。

加味八珍汤 产后癫狂,乃血虚神不守舍,非补养元气不可,用此,或茯苓散、归脾汤。(下二方,见后惊悸门)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远志 茯神(各二钱)

上锉,加姜枣水煎服。

乍见鬼神(与前癫狂谵语门参看)

大全云∶心主身之血脉,因产伤以耗血脉,致心气虚,其败血停积,上干于心,心不受触,遂致心中烦躁,卧起不安,乍见鬼神,言语颠错,医人不识,呼为风邪,如此为治,必不得愈,但服调经散,每服加龙脑一捻,得睡即安。(妙在加龙脑一捻)

薛氏曰∶前证若败血停滞,用调经散;若血虚发热,用八珍加炮姜;若心血虚损,用柏子仁散。大抵此证皆心脾血少所致,但调补胃气,则痰清而神自安矣(前论止言瘀血而不言痰,此言痰而又不治痰,但调胃气,设果有痰,亦须观人勇怯为之)。若果系鬼祟所附,即灸鬼穴可愈,其或不起,多因豁痰降火,攻伐之过也。

一产妇患前证,或用调经散,愈而复作,仍服前药,益甚,痰涎上涌,朝寒暮热。余朝用八珍散,夕用加味归脾汤,各五十余剂而愈。

云岐治产后发热,狂言奔走,脉虚大者,四物汤加柴胡(脉虚者岂可加柴胡,但从症则可),如不愈,加甘草柴胡生地黄等分煎服亦可。

调经散

方见前妄言谵语。

琥珀散 治产后瘀血攻心,迷闷,妄言见鬼。

人参 茯神 生地黄 阿胶(各七钱半) 朱砂(五钱,另研) 甘草 琥珀 铁粉(另研) 麝香(另研,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金银煎汤调下。

茯神散 治产后血邪,心神恍惚,言语失度,睡卧不安。

茯神(去木,一两) 人参 黄 赤芍 牛膝 琥珀(研) 龙齿(研,各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服。

一方 治产后血晕,心迷狂乱,恍惚如见鬼。(凡逐瘀之药必香热,此方不芳香,不燥热,为清凉降火逐瘀圣药,盖与时宜者也,气虚者忌用)

生益母草(三合,根亦可) 生地黄汁(二合) 童便(一合) 鸡子清(三枚)

上同煎三四沸,后入鸡子清搅匀,作一服。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武之望,明代医学家(公元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武家屯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〇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书之后,全面总结明代以前治疗内科杂证的理论和经验,精心编纂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