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状第九

唐代:孙思邈

九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病,脉弦细,头痛而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即愈,不和烦而悸。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不能食饮,往来寒热,而未吐下,其脉沉紧,可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脉浮大,上关上,但欲寐,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其邪。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欲已。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尽辰。《千金翼云》卷第九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