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状第一

唐代:孙思邈

八证 方二首

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太阴病,脉浮,可发其汗。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尽丑。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烦,暴利十余行,必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其实痛,加大黄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加大黄汤方∶大黄(二两)

上,于前方中加此大黄二两即是。

人无阳证,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减之,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