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血晕

清代:张曜孙

凡分娩之后,眼见黑花,头眩昏晕,不知人事,谓之血晕。其因有三∶一因劳倦甚而气竭神昏;二因血大脱而气欲绝;三因痰火乘虚泛上,而神不清,患此三者,皆魂不随神,往来机运而几息也。当急服预煎下生化汤,以行块定痛,化旧生新,实时血生气转,神渐清而心有主,频服二三帖完,其昏乱即定,乃芎归性有化生之功也。若偏信古方,认晕症为恶血抢上迷心,而轻用散血之剂,认谓痰火,而治以降火清凉之方,误之甚也。外以醋韭冲鼻之法,烧漆之方,亦不可缓。医者不可妄论恶血上抢心,而用苏木等以峻攻新血,又不可信用古方,用牡丹夺命之方以败血,而反损人之命也。再叮咛临产之际,必用预煎生化汤,预烧硬石子秤锤,候儿下地,连服两三帖,药共三煎。又产妇枕边用醋韭投锤子瓶之法,决无晕症。

又儿生下时,举家不可喜子慢母,产母亦不可顾子忘倦。又不可产讫即卧,或忿怒气逆,皆要血逆致晕,至嘱,附方于后。

加减生化汤 治产后三等血晕。

川芎(三钱) 当归(六钱) 干姜(四分) 桃仁(十粒) 炙甘草(五分) 荆芥(五分)

枣引,水煎。

加减法 劳倦昏而甚,及血崩、气血脱而晕,并宜速灌生化汤两帖。如形色脱,或汗多而脱,皆用急服一帖,后即加人参三四钱,肉桂四分,决不可疑参为补而缓服。又痰火乘虚泛上而晕,方内加橘红四分,虚甚亦可加参二钱,肥人多痰,再加竹沥七分酒盏,姜汁少许。以上三等晕症,并不可用苏木破血等药,其血块痛甚,兼送益母一法,或送鹿灰,或元胡索,或用独行散。以上消块方,服一方见效,不须易方。

从权救急加参生化汤 治产后形色脱晕,或汗脱晕。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干姜(四分) 桃仁(十粒) 炙甘草(四分) 人参(三钱)

水煎服。

血块痛甚,加肉桂七分。渴,加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汗多,加麻黄根一钱。如块不痛,加黄 一钱以止汗。伤饭面,加炒神曲八分,麦芽五分。伤肉,加山楂五分,砂仁四分。人参补而行, 术补而不行,故产后七日,血块未除,宁用人参,不可用 、术、地。予见庸医用此,致心腹痛而毙。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张曜孙,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武进人, (字皋文,清代文学家)之侄,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举人,湖北候补道,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其兄早逝,张琦(清代医学家,字翰风)[2] 中年复得曜孙,故宠爱甚加,教授诗文,片刻不令离膝下。及长,乃驱驰南北,淹阻京师。张琦以珏孙误于庸医,故工医术,曜孙得其之传,有《重订产孕集》、《产孕集》,后曜孙从琦居馆陶,父死,以贫未能归葬,以行医自给,久之乃得归葬。曜孙多才,除医术之外,颇娴政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应江南乡试中举。二十六年,选授武昌知县。二十七年,赏加知州衔。咸丰元年(1851),调补汉阳知县,旋擢汉阳同知。二年,曾上书武昌、汉阳守御各《二十四事》,不能用。太平军克汉阳、武昌,自缢未遂。免官。旋复原官。有《楚寇纪略》。五年,胡林翼委以督粮道。七年,以道员补用。咸丰十年,免官。同治二年(1863),为曾国藩司营务。时汉口与外国通商,建议取洋人税以佐军饷。奉命赴沪议此,六月卒于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