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浊

清代:吴鞠通

郎 五十六岁 便泄带血,既有膀胱之湿,又有小肠之热,用导赤合四苓汤法。

猪苓(三钱) 茯苓皮(五钱) 萆 (五钱) 泽泻(三钱) 次生地(五钱) 甘草梢(一钱)淡竹叶(二钱) 木通(三钱) 飞滑石(五钱)

十二月初一日 少腹痛,于前方内,加∶

川楝子(三钱) 小茴香炭(三钱)

王 十七岁 湿土司天,湿热下注,致成淋症,茎肿。

萆 (三钱) 白通草(一钱) 甘草梢(三钱) 茯苓皮(五钱) 滑石(二钱) 生苡仁(五钱) 车前子(二钱) 泽泻(三钱) 芦根(三钱)

十五日 于前方内,加∶

黄柏炭(三钱)

龚 五十八岁 先是大小便俱闭,自用大黄八钱,大便虽通而小便点滴全无,续用五苓,仍不通,诊其六脉弦紧,病因肝郁而成,开阴络法。

降香末(三钱) 归须(三钱) 两头尖(三钱) 琥珀(三分) 丹皮(三钱) 韭白汁(三匙,冲) 麝香(五厘,同研冲)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普 三十八岁 小便淋浊,茎管痛不可忍,自用五苓、八正、萆 厘清饮等渗湿,愈利愈痛。细询病情,由房事不遂而成。余曰∶溺管与精管异途,此症当治精管为是。用虎杖散法,现无虎杖草,以杜牛膝代之。

杜牛膝(五钱) 当归(三钱) 降香末(三钱) 麝香(五厘) 桃仁泥(三钱) 两头尖(三钱) 琥珀(六分) 丹皮(三钱)

一帖而痛减,五帖而痛止,七帖而浊净。后以补奇经而愈。

珍 四十五岁 血淋太多,先与导赤不应,继以脉弦,细询由怒郁而起,转方与活肝络。

新绛纱(三钱) 苏子霜(一钱) 丹皮炭(五钱) 旋复花(三钱) 桃仁(三钱) 红花(二钱) 片姜黄(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郁金(二钱) 降香末(三钱)

四帖而安。

王 四十五岁,小便狂血,脉弦数,病因肝郁。

新绛纱(三钱) 细生地(五钱) 青皮(二钱) 旋复花(三钱) 丹皮炭(五钱) 桃仁(三钱) 降香末(三钱) 香附(三钱) 归须(三钱)

服四帖而血止,止后两月,又因动气而发,仍与前方,七帖而愈。

范 二十八岁 因怒郁而大小便闭,与极苦而通小肠,借火腑通胆腑法。

黄芩(三钱) 归须(三钱) 桃仁泥(三钱) 胡黄连(三钱) 龙胆草(三钱) 广郁金(二钱)

二帖而大小皆通。

保 女 十八岁 怒郁,少腹胀大如斗,小便点滴全无,已三日矣,急不可耐,仰卧不能转侧起立,与开经络。

降香末(三钱) 香附米(三钱) 广郁金(二钱) 龙胆草(三钱) 青皮(二钱) 韭白汁(三匙,冲) 归须(三钱) 琥珀(五分) 两头尖(三钱) 麝香(五厘)

一帖而通,二帖而畅。

保 五岁 夏日痘后受暑,小便不通,脉洪数,玉茎肿亮,蜷曲如勾,与凉利膀胱。

白通草(钱半) 蚕砂(三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一帖而通,三帖而玉茎复元。

叶 四十五岁 乙酉年七月初一日 金实无声,六脉俱弦,痰饮兼之湿痹,小便白浊,先与行湿。

茯苓皮(五钱) 川萆 (五钱) 通草(一钱) 桂枝(五钱) 防己(三钱) 蚕砂(五钱)半夏(五钱) 杏仁泥(四钱) 生苡仁(五钱) 甘草(一钱) 滑石(六钱)

服七帖。

十四日 复诊加∶

九月初三日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伏饮湿痹便浊,前与淡渗通阳,已服三十帖,因停药二十余日,现下饮又上泛,胸满短气,腰酸淋浊未除,且与行心下之饮,脉弦细,阳不复。

姜半夏(五钱) 杏仁(四钱) 云苓皮(五钱) 广陈皮(三钱) 防己(四钱) 桂枝(三钱)枳实(四钱) 萆 (五钱) 通草(钱半) 晚蚕砂(三钱)

十二日 服九帖。

去杏仁、防己,加∶

薏苡(五钱)

又服三十余帖。

十月初五日 痰饮、痹症、淋浊,皆寒湿为病,误与补阴,以致湿邪胶痼沉着,急难清楚。前与开痹和胃,现今虽见效不少,究竟湿邪为患,阴柔之邪,久为呆补所困,难以旦夕奏功也。

桂枝(四钱) 川萆解(五钱) 泽泻(三钱) 姜半夏(六钱) 滑石(六钱) 云苓皮(五钱)广皮(五钱) 蚕砂(三钱) 车前子(三钱) 枳实(三钱) 猪苓(三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二十五日 浊湿误补久留,与开太阳阖阳明法,数十帖之多,虽见大效,究未清楚,小便仍间有浊时,腿仍微有酸痛。

姜半夏(一两) 桂枝(四钱) 片姜黄(二钱) 广陈皮(五钱) 通草(一钱) 川萆 (五钱)晚蚕砂(三钱) 川椒炭(三钱) 生苡仁(五钱) 防己(三钱) 猪苓(三钱) 小枳实(二钱)茯苓皮(五钱)

十一月十八日 痹症挟痰饮,小便浊,喉哑,先开上焦,后行中下之湿,余有原案。

苦桔梗(五钱) 甘草(三钱) 杏仁(五钱) 半夏(一两) 云苓皮(五钱) 生苡仁(五钱)

喉哑服此。

备用方∶

桂枝(四钱) 广皮(三钱) 生苡仁(五钱) 云苓皮(六钱) 半夏(六钱) 蚕砂(三钱)川萆 (五钱) 车前子(四钱) 滑石(一两) 川黄柏(三钱,盐水炒)

便浊服此。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吴瑭(1758~1836)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后因父及侄相继病故,乃专事医术。游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诸名家之论,从事临证治疗十年,于温病颇具心得。处方用药,每获捷效。其学本于叶天士,因叶氏之论甚简,且精义多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惑之。遂著《温病条辨》七卷(1798年)。上承吴又可,下启王孟英,对温病发展贡献卓著,为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温热学说体系,以分辨阴阳、水火之理论为主,经体验而知火能克金,温热先犯上焦,后犯中、下焦,故采用三焦辨证,以别于伤寒六经分证。又以阳邪伤阴,温热最易耗液,便大力倡导养阴保液之法,有别于伤寒之重在扶阳保阳。其三焦病机说虽沿用《内经》三焦之名,然只取三焦分部以区分温病传变趋势。上焦病指肺与心包络,中焦病指脾胃,下焦病指肝肾而言。与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得益彰。倡六经为横,三焦为竖,寒邪自横侵袭,温邪自竖侵袭之论,然书中论述病证,仍常涉及六经。提出清络、清营、育阴治温三法。以辛凉芳香之清络饮治暑温余邪;用咸寒苦甘之清营汤清热养阴。又制一甲、二甲、三甲复脉等汤。用于下后阴虚而防脱。于临证实践中,提出并创制银翘散之辛凉平剂、桑菊饮之辛凉轻剂、白虎汤之辛凉重剂。所著《温病条辨》之卷五为“杂说”,卷六为《解产难》、卷七为《解儿难》,均有单行本,可知于妇科、产后及幼科证治亦有较深造诣。治学严谨审慎而不自傲,行医四十余年,多体验追思,其治疗经验可见于后人整理之《吴鞠通医案》五卷中。另著《医医病书》两卷(1831),针砭时医弊端,阐述医者之道德,亦为世人所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