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与喑俳不同说

清代:莫枚士

凡辨症须于同中求异,如痱与喑俳是也。《灵》热病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痱之名,名于四肢不收,不收则废也。《素》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注∶俳,废也。肾之络与冲脉并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循 骨内廉及内踝之后,入足下,故肾气内夺而不顺则足废。是痱与俳之名,并名于废也。但痱为肿,喑俳则不肿,痱至喑不可治,喑俳则以喑为正,以此为异。故治痱用续命汤,而喑俳宜地黄饮子,补泻天渊已。乃《宣明方》反云地黄饮子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足,名曰风痱。则混痱与俳,自河间始;以地黄饮子概治中风之误,自河间之混痱于俳始。

少阴不至,谓太溪脉绝,仲景原尸厥云,少阴脉不至,本此经以太溪绝为诊厥之法,故云少阴不至者厥也。河间“少阴气厥不至”六字殊误,气厥正是至,何云不至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