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厥、癫、狂、痫、瘫痪
清代:陈修园
厥者,从下逆上之病也。(《伤寒论》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阳厥用四逆散,阴厥用四逆汤。此主《内经》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与《伤寒》不同。)痉者,强直反张之象也。痫者,猝然昏仆,筋脉螈 ,口角流涎,或作牛马猪羊鸡之声,后人分为五痫是也。(病有间断故名为痫。)癫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痴,其候多静而常昏。狂者,语言狂妄,少卧不饥,其候多躁而常醒。瘫痪者,病在筋骨,左瘫右痪,将成废人。六症医书分治,其实一厥阴尽之。治得其要,只取数方,捷如影响。盖厥阴属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之气一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火发,火发则风生。风生则必挟木势而害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其归并于心也。心气大虚,而不能御之,或从阳化而为狂,或从阴化而为癫。心气尚未全虚,受其所凌则昏倒,正气一复而遂瘥。其症有作有止,则为痫。其逆行于内也。或乘肾气之虚,则为喑痱而为肾厥。或因烦劳以扰其阳,阳亢阴亏而为煎厥;或怒火载血上行,气血乱于胸中,相薄而厥逆,则为薄厥。或因怫郁不解,阳气不能四达,手足与身俱冷,(中风身温,中气身冷。)则为气厥。或阳腾络沸,则为血厥。或因秽浊蒙神,乱其阴阳之气,则为尸厥。或于饱食之后,适有感触,胃气不行,阳并于上,则为食厥。时见吐蛔,则为蛔厥。湿痰上逆,则为痰厥。以及阳衰而阴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则为阴厥。阴衰而阳凑之,令人足下热,热甚则循三阴上逆,则为热厥。其发见于外也,风火迅发,病起于骤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张。或从实化,为无汗之刚痉。或从虚化,为有汗之柔痉。《内经》云∶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医者可于此而验风邪之体假焉。土为木克,则聚液而成痰,痰挟风而流注,则左瘫而又右痪。《左传》云∶风淫末疾。医者可于此而知风邪之流极焉。凡此六者,症各不同,其源则一。余只以乌梅丸益厥阴之体,以宣厥阴之用。又以风引汤治厥阴风火,痰涎幻变错杂之病。举凡治刚痉,用葛根汤,柔痉用桂枝加栝蒌根汤。痉之表症急者,用小续命汤以攻表,痉之里症急者,用承气汤以攻里之类而不效。治寒厥用六物附子汤,热厥用六味汤,薄厥用蒲黄汤,煎厥用玉女煎、龙荟丸,气厥用八味顺气汤,血厥用白薇汤,尸厥用苏合香丸,食厥用加味平胃散,蛔厥用扫虫煎,肾厥用地黄饮子,痰厥用瓜蒂散之类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汤、生铁落饮、凉膈散、滚痰丸。治癫用定志丸、天王补心丹、导痰汤及独参汤加竹沥、姜汁之类而不效。治痫用龙荟丸、丹矾丸、五痫丸及紫河车丸之类而不效。治瘫痪用二妙散及舒筋保肝散之类而不效者。种种方药,无不对症,对症而犹不效,其故何也?盖缘未尝求于厥阴一经,而信服乌梅丸、风引汤二方神妙也。二方本于仲景,而喻嘉言独得其旨,但引而不发,浅学人扪索不来,至叶天士则引伸触类,妙义无穷。若风火犯于上者,(此风火二字即上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之义,勿误解为外来风火。)不免凌金烁液,用麦门冬汤及琼玉膏,为补金柔制法。若风火犯于中而为呕为胀者,用六君子汤去术加木瓜、姜、芍之类,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为补脾凝肝法。若风火震动心脾,而为悸为消者,用甘麦大枣汤合龙、牡之属,为缓其急、镇其逆法。若少阳相火,挟厥阴风木之威,而乘巅摇络者,用羚羊、钩藤、元参、连翘之剂,为熄风清络法。若肝胆厥阴化风旋逆者,用龙胆、芦荟、木通、青黛之类,为苦降直折法。若本脏自痛,而体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类,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脏之虚,而扰及子脏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及复脉汤去姜、桂,入鸡子黄之属,为安摄其子母法。至于痿厥之治,(厥阴病风旋阳冒神迷则为厥;阳明病络空四末不用则为痿。)尤觉神奇,取血肉介类,改汤为膏,谓其力浓重实,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类,虽不明用乌梅丸、风引汤成方,而细味其旨,无一不从此二方神悟出来。甲寅岁,余在吴航书院掌教,尝与学徒讲论,以“读于无字处,文到有神时”,二句为举业妙谛,而学医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许出而论证也。
脉息
宜实大,忌沉细。渐缓则渐愈,渐数则渐甚。若数而弦紧,及见牢革促代诸脉,难治。
葛根汤(方见《伤寒》)
小续命汤(方见《时方》)
风引汤(方见《金匮》)
桂枝加栝蒌汤(方见《金匮》)
原方加栝蒌,分两倍于桂芍。
六物附子汤
治寒厥。
附子 肉桂 防己(各二钱) 炙草(一钱)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六味汤(方见《时方》)
白虎汤(方见《伤寒》)
麦门冬汤(方见《金匮》)
白薇汤(《本事》)
人平居无疾苦,忽如死人,气过血远,阴阳复通,移时方寤,名曰血厥,妇人多有之。
白薇 当归(各二钱)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杯,煎一杯,温服。
蒲黄汤
治薄厥。
蒲黄(一两) 清酒(十六盏热沃之)
温服。
八物顺气汤
治气厥。
白芷 台乌药 青皮 陈皮(各一钱) 人参(七分) 茯苓 白术(各一钱五分) 炙草(七分)
水煎服。
地黄饮子(方见《时方》)
平胃散(方见《时方》)
玉女煎(见头痛)
瓜蒂散 大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俱见《伤寒》)
附子粳米汤(方见《金匮》)
三才汤(见咳嗽)
凉膈散(方见《时方》) 或加胆南星、石菖蒲,见中见。
舒筋保肝散
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身体不遂,脚腿少力,干湿香港脚,及湿滞经络,久不能去,宣导诸气。
木瓜(五两) 萆 五灵脂 牛膝(酒浸) 续断 白僵蚕(炒) 松节 芍药 乌药 天麻 威灵仙 黄 当归 防风 虎骨(酒炒,各一两)
上用无灰酒一斗,浸上药二七日,紧封扎,日足,取药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
喻嘉言曰∶此治风湿搏结于筋脉之间,凝滞不散,阻遏正气不得通行之方。
滚痰丸(方见《时方》)
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生铁落饮(方见《三字经》)
治狂妄不避亲疏。
定志丸(《千金》)
治言语失伦,常常喜笑发狂。
人参 茯苓(各三两) 石菖蒲 远志(甘草汤泡,去骨,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七十丸,亦可作汤服。血虚加当归、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姜。
五痫丸
治五痫。
朱砂 真珠(各二钱) 水银 雄黄(各五分) 黑铅(一两五钱,用水银 ,结成砂)
研末,蜜炼丸,如麻子大。小儿每服三、四丸,大人加倍。煎金银花、薄荷汤送下。
紫河车丸
癫痫多由母腹中受惊,积久失调,一触而发,遂成此症。此先天受病,故用河车丸,以人乳送下,取同气相求之义。时贤加当归、人参各二两,朱砂五钱,此方如龙骨、龟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车(一具,用米泔洗去血,生捣) 禾米蒸熟,晒干研末,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五十丸,人乳送下。
当归龙荟丸(方见《时方》)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丹矾丸(张石顽)
治五痫甚效。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
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
甘麦大枣汤(叶天士加减方)
治厥发丑寅,阳明少阳之阳震动。
生地 天冬 阿胶 鸡子黄 生龙骨 小麦
水煎服。本方原只小麦、大枣、甘草三味,治妇人脏躁,悲哀欲哭。
叶天士方
治惊恐,阳升风动,宿痫遂发,吐痰呕逆,不言,络脉失利也。
羚羊角 石菖蒲 胆星 远志 连翘 钩藤 天麻 橘红 水煎服。
小半夏汤加白糯米
叶天士云∶冲脉乃阳明所属,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内经》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暂用通补入府,取乎府以通为补之义。
叶天士药膏方
案云∶尝治顾某阴络空隙,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余用咸味入阴和阳,介类有情之潜伏,颇见小效。但病根在下深远,汤剂轻浮,焉能填隙,改汤为膏,取药力味重以填实之,亦止厥一法。
鲜鳖甲 龟版 猪脊髓、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胶 淡菜 黄柏 熬膏,早服七钱,午服四钱。
乌梅丸(方见《伤寒》)
统治厥阴诸症,厥热相间,及蛔厥久利。
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而标热,其体风木,其用相火。《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甘凉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方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内经》曰∶木主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以除痞,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用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本也。肝欲散,用细辛、干姜之辛散,以遂其所欲也。肝藏血,用桂枝、当归之温润,所以引其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故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和,少与而渐加之,缓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症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止吐蛔一症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