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刘纯

中风大率主血虚。气虚以痰治之,治痰为先。挟火与湿,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

复气 初未辨内外所因,多有因七情所动,气厥暴逆,而昏冒牙关紧急。若便作中风,用药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丸灌之便醒,谓气复则已也。中风如锋镝之中,非感冒伤风之比也。

捷嚏 初卒倒或中者,用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

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之∶表里俱实。敛表∶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表里俱虚。《脉经》云脉浮而大者风。沉缓弱者,药用辛温排风汤、小续命汤,辛平消风百解散、消风散选用。脉洪实用辛凉,钱氏大青膏。

气滞者难治,宜吐之,痰气实,能食,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皆用吐法。

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此因内有便溺阻隔,故攻里。审谛的当,方可施此法,机要三化汤、子和搜风丸、老人润肠丸。

双解 《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表里有风热,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

风寒,小续命汤。

如圣散、天麻防风之类。(见后。)

理气 气滞气郁,胸胁痞闷,肩膊麻疼之类,此七情也。宜调气,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类。

理血 无表里之急,血逆,举发不时,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兼用导痰丸子。治在经之病,六合汤、愈风汤之类。表里现证全无,而血气虚者,须补之。(见下。)

补气 气虚卒倒,参术补之。有痰者,竹沥、姜汁,以参为主。本于虚者,补中益气之类加风剂。

补血 用四物,或少入姜汁,恐泥痰也,再入竹沥。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入姜汁不若,汤药下青州白丸子。

通关透肌骨 阳证有至宝丹,阴证用灵宝丹。昏冒者宜用之。为风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麝牛雄之类,皆入骨透肌肉,使风邪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未可用。

家宝丹∶治一切风症,左瘫右痪,手足痿痹,口眼 斜,邪入骨髓者。其病如只在肌表者不宜用。否则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

川乌 南星 五灵脂(用姜汁制,另研) 草乌(各六两) 白附子 全蝎 没药 辰砂(各二两) 羌活 乳香 僵蚕(各三两) 片脑(一两半) 天麻(三两) 麝香(一两二钱半) 地龙(四两) 雄黄(一两) 轻粉(一两)

上为细末,作散调服,或蜜和如弹子大,含化。若止风麻痹走注,肢节疼痛,或喑不语,壅滞,宜天麻散。

如圣救苦散∶治左瘫右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劫剂也,非痛不用。

御米壳(一两,去顶蜜炒) 陈皮(五钱)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没药(研) 甘草(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连渣热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如煎时,须一顺搅之。

防风天麻散∶防风 天麻 川芎 白芷 草乌 白附子 荆芥穗 当归 羌活(各半两) 甘草 滑石上为末,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服。

导痰通经 竹沥汤、青州白丸子、三生饮皆治卒中昏冒,口眼 斜,半身不遂,痰涎潮上壅塞,手足顽麻者。抱龙丸亦妙,省风汤、荆沥汤。在关节手足指痛者,宜神佑等丸下

清热 风本生于热,火盛水衰,不能制之,阴虚阳实,气怫郁也,神芎丸、宣明仙术芎散、通圣散之类。亦有兼湿兼气不同。如兼血热者,用防风通圣去麻黄、硝、黄,加生地、生 、黄连。

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 等穴皆可灸之,以凿窍疏风。

针以导气

如风客经络,肢体疼痛,不能运动者,用诸去风药煎水,如法熏之。

敷贴 有风客肢体,如痹疼痛,用姜汁、芥子、白芷、南星为末敷上。口眼 斜,有用巴豆。

如圣散∶仙术(四两) 川芎 防风 白芷(各二两) 细辛(一两) 川芎(半两) 草乌(一两) 天麻(半两) 雄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各经主治药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心包络(川芎)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刘纯先世为吴陵(今江苏省姜堰、如皋一带)望族。早年随其父橘泉及冯庭干学医。明洪武初(136)迁关中,在长安居住约20余年。后随军医疗迁凉州,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前定居甘州。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伤寒治例》等书,均在死后由他人刊刻出版。此外尚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二书,早佚。推断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前,享年70岁左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