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五穴

近代:吴棹仙

一、大敦(井穴)

部位 在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证治 卒心痛.汗出.腹胀肿满中热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频数不禁.阴痛引小腹.阴挺出.血崩尸厥如死.

针灸 针入一分.灸三壮.

按∶先师许公直 云.大敦在足大指端内侧.其肉敦阜.一般认大敦处为隐白.误矣.凡伤寒病久.热入厥阴.刺大敦见血立效.考正穴法云.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盖三脉动于足大指.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太阴在下(俗本太阴误作少阴).阳明多气多血.与肝脾同会于足大指.故指上生丛毛.名曰三毛.三毛之间非大敦穴.考足少阳脉交足厥阴.别跗上.入大指.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可证明经称三毛中.乃由足大指前之发端处达到三毛.经过大指侧.肉起如敦状处是穴.穴在指端及三毛二者之中.名曰大敦.名实相副.继起用针者.刺大敦多在足大指丛毛之间.浅刺之.误矣.

二、行间(荥穴)

部位 足大指次指间即合罅后五分动脉陷中.

证治 呕逆咳血.心胸痛.腹胁胀.色苍苍如死状.中风.口 .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癫疾短气.肝积肥气. 疟.洞泄遗尿.癃闭.崩漏白浊.寒疝.少腹痛.腰痛不可俯仰.小儿惊风.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三壮.

按∶行间乃足厥阴所溜之荥穴.由大敦转入足大指与足次指两指缝间.一彳一亍曰行.两足指相合.故曰行间.

三、太冲(俞穴)

部位 行间上二寸陷中.

证治 虚劳呕血.恐惧气不足.呕逆发寒.肝疟.令人腰痛.嗌干.胸胁支满.太息.浮肿.小腹满.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难.阴痛遗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气.腋下马刀疡 . 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漏血不止.小儿卒疝.

针灸 针入三分.灸三壮.

按∶太冲乃足厥阴肝所注之俞穴.肝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衢.故曰太冲.

四、中封(经穴)

部位 在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

证治 疟色苍苍如死状.善太息振寒.大便难.小便肿痛.五淋.不嗜食.身体不仁.寒疝痿厥.筋挛.失精阴缩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热.

针灸 针入四分.灸三壮.

按∶中封乃足厥阴所行之经穴.各针灸书中皆云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灵枢本输篇云在内踝之前一寸半.盖灵枢根据骨度.凡言踝前后.踝上下.皆自踝骨中心起计算.踝骨长一寸.中心至四旁骨际长半寸.继起用针尺度.除去踝中心至边际半寸不算.故云一寸.所言不同.其部位仍同.穴在踝前陷中.两大筋所封闭.故名中封.取穴时.仰其足则逆而宛.伸其足则和而通.摇其足则跗上两大筋分开.其穴乃见.本输六十余穴.详言穴位字数最多者.惟此一穴.盖取之不易也.(宛)音郁义亦同.

五、曲泉(合穴)

部位 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而得之.

证治 疝.阴股痛.小便难.少气.泄利脓血.腹胁支满.膝痛筋挛.四肢不举.不可屈伸.风劳失精.身体极痛.膝胫冷.阴茎痛.实则身热.目痛.汗不出.目KTKT .发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阴挺出.少腹痛.阴痒血瘕.

针灸 针入六分.灸三壮.

按∶曲泉乃足厥阴肝所入为合之水穴.水之高而有来源者.谓之泉.穴在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曲其膝乃能取得此穴.故曰曲泉.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 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