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郦炎,字文胜,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庚寅(150年),郦食其十五世孙,郦平十世孙,在我国郦姓宗族里面排列第八十六世。汉灵帝建宁三年庚戌(170年),迁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为涿州始祖。
郦炎对于父母极具孝心,又有高超的逻辑、诗文、音乐才华,思辩敏捷,善于说理,其推断事理多为世人佩服。汉灵帝年间,州郡官府多次征文胜入仕,皆因朝政腐败而拒绝。十七岁而作《郦篇》,二十七岁而作《七平》,《后汉书·郦炎传》收录其《见志诗》二篇,抒发胸怀大志而遭时不遇感慨,传达出他遭受压抑的不平心境。
后来母亲病重,郦炎忧心如焚,导致精神错乱。当时夫人生育孩子,受惊而亡。妻家诉讼于官府,郦炎因而被捕入狱。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二十八岁。
他的作品,除《见志诗》两首外,《古文苑》载其《对事》一篇、《遗令书》四篇。朝廷尚书卢植为其作咏,赞颂其才德,惋惜其不幸的遭遇。遗下一子:止戈。
钟嵘的《诗品》把他和班固、赵壹并列,认为“托咏灵芝,怀寄不浅”,与班、赵一样是“苦言切句”。明代王世贞惋惜他的早逝,叹为“兰摧玉折”(《艺苑卮言》)。
附郦平至郦炎的世系传承:76、平(担任侍中,爵位被废)→ 77、逸 → 78、乘(复封武遂侯)→ 79、黄 → 80、莫(被王莽废除)→ 81、胜 → 82、舆 → 83、侗 → 84、邕 → 85、晁 → 86、炎(涿州始祖,东汉诗人)→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时代背景
汉初诗坛较为冷落,原因之一是诗体的守旧,缺乏创新。当时文人写诗,主要因袭《诗经》以来的四言体或模仿楚辞体。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一直未见太大的变化,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无过分激烈的言词,更没有惊世骇俗之语,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
东汉文人五言诗,有的作者明确,也有相当一部分未著录作者姓名,或虽标出作者姓名但存疑颇多,后二者就是文学史上的“古诗”和“苏李诗”。
新颖、完整的五言诗首先在汉代民歌中产生。在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开始出现。现知最早的五言诗是东汉前期应亨和班固的作品,但是平板呆滞,艺术上尚不成功。
此后文人创作五言诗逐渐增多,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辛延年的《羽林郎》、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皆为名篇。张、秦的作品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著名诗人郦炎、赵壹、蔡邕的诗歌则控诉呐喊、大声疾呼,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开创了诗坛的的新风气。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乱世文学,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生活于东汉后期,他们的诗风较之东汉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温柔敦厚、蕴藉含蓄为控诉呐喊、锋芒毕露,对现实进行着猛烈的批判。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的特点,在此时(灵帝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中已显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