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其子陈蔚追述家世时说:“家严少孤,家徒四壁,半事举子业,半事刀圭家”(《长沙方歌括·附识》)。19岁补诸生,兼从事医学,随祖父陈居廊习医,又曾师事泉州名医蔡茗庄。公元1792年中举,留寓京都。...
-
余霖,字师愚,清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人,安徽桐城人。著有《疫疹一得》,创制重用石膏的清瘟败毒饮治疫三十年,活人无数。
-
高鼓峰 (1623~1670年),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县人。 高氏少时喜好书法,兼好医药方书。因举兵抗清败归。遂由儒而精医,起痼扶衰,他行医于吴越间,以其余财,救济穷困的亲友,治病收入,随手散尽,因此临终时家徒壁立,几至无以为殓。
-
王锡鑫(1808—1889)清代医家。名文选,字锡鑫,号席珍子,亚拙山人。原籍湖北石首县人,祖父一辈举家迁万县大周里,后移居万县苎溪河畔天德门(原三马路441号),19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有介绍。慈禧太后曾赐他银牌,钦加六品衔龙章宠锡。...
-
尤乘,清代医学家,生卒年代不详,字生洲,号无求学者,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自幼习儒,喜欢涉猎医书,其表伯邢层峰为世医,尤氏常往请教,多得指点。后来师从名医李土材,得其亲授。又遍访名医,并诣京城名师学习针灸,曾出任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辞官返乡...
-
明末医学家。著有《幼科医学指南》(一作《幼科指南》)四卷、《秘传女科》两卷
-
骆如龙,清代医家,字潜庵,历阳(今安徽)人。专业儿科,注重推拿法,撰《幼科推拿秘书》五卷(1784年刊行),后世将此书改为《幼科推拿全书》,删为四卷。
-
陈复正,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约生于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卒于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
-
-
夏鼎,字禹铸,号卓溪舆,清代安徽省贵池县人。其禀承父业,悬壶济世,尤善小儿医,著有《幼科铁镜})一书
-
-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
-
丹波元坚(1795~1857),字亦柔,号苣庭,幼名纲之进,成年后称安叔。曾任江户医学馆教谕、督事以及幕府医官,并获“法眼”、“法印”之称号。丹波元坚出身汉方医学世家,其曾祖父丹波元孝,于江户时代开创跻寿馆讲习汉方医学。祖父丹波元德,改跻寿馆为官府医...
-
张璐(1617~1698),字路玉,号石顽老人,吴江(今属江苏吴县)人(《清史稿》载江南长洲人)。祖父张少峰曾在明代为官。张璐少年时攻举子业,后因明亡清兵南下,避战乱于太湖“洞庭山中十余年”(《清史稿·卷五零二》),因此弃绝科举而专心于医药学,至1659年(顺治...
-
-
张乃修(1844-1905),清末医家,字聿青,又字莲葆。祖籍江苏常熟,又迁居无锡。父张甫崖,兄仲甫,均业医。少自少年时从父习医,同治二年(1863年)曾随父为太平军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桥“信性堂”应诊行医。尝旅居沪上十余年救奇难大症无数,医名...
-
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
张振鋆,字筱衫、广文,号惕厉子,原名醴泉,江苏宝兴县人,清代医家。精研《灵枢》、《素问》及历代著名医家医著,遂精于医道。适张言礼从其族弟处抄得其珍藏二十载之明代周于蕃之《推拿要诀》,振鋆对此书进行校订增删,并更其名为《厘正按摩要术》,行于世...
-
-
《针灸易学》 是一部针灸著作,由清代作家李守先撰于17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