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厥

清代:吴鞠通

高氏 四十五岁 乙丑十一月十一日 肝阳上窜,因怒即发,十余年矣。经云∶久病在络,岂经药可效?再肝厥之症,亦有寒热之不同。此症脉沉而弦细,其为寒也无疑。大凡寒厥必死,今不死者,以其为腑厥而非脏厥也,现下胁下有块有声,经色紫黑。拟先用温通络脉法。

新绛纱(三钱) 旋复花(三钱) 川椒(二钱,炒黑) 降香末(三钱) 归须(二钱) 制半夏(五钱) 桂枝尖(三钱) 生香附(三钱) 桃仁炭(三钱)

煮二杯,二次服。

三兄夫人 二十二岁 除夕日亥时 先是产后受寒痹痛,医用桂附等极刚热之品,服之大效;医见其效也,以为此人非此不可,用之一年有余。不知温燥与温养不同,可以治病,不可以养生,以致少阳津液被劫无余,厥阴头痛,单巅顶一点,痛不可忍,畏明,至于窗间有豆大微光,即大叫,必室如黑漆而后少安,一日厥去四五次。脉弦细数,按之无力,危急已极,勉与定风珠潜阳育阴,以熄肝风。

真大生地(八钱) 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麦冬(四钱,带心) 海参(二条) 生阿胶(四钱) 生龟板(六钱) 炙甘草(五钱) 生牡蛎(六钱) 生鳖甲(六钱) 鸡子黄(二枚,去渣后化入搅匀)

煮成八杯,去渣,上火煎成四杯,不时频服。

正月初一日 微见小效,加∶

鲍鱼片(一两)

煮成十杯,去渣,煎至五杯,频服。

初四日 腰以上发热,腰以下冰凉,上下浑如两截;身左半有汗,身右半无汗,左右浑如两畔。自古方书未见是症,窃思古人云∶琴瑟不调,必改弦而更张之,此症当令其复厥,厥后再安则愈。照前方定风珠减半,加∶

青蒿(八分) 当夜即厥二三次。

初五日 照前方定风珠原分量一帖,服后厥止神安。

初七日 仍照前方。

初八日 方皆如前,渐不畏明,至正月二十日外,彻去帏帐,汤药服至二月春分后,与专翕大生膏一料痊愈。

杨 室女 四十九岁 甲申十二月初二日 初因肝郁胁痛,继而肝厥犯胃,医者不识病名肝着,与络痛治法,无非滋阴补虚,或用凉药,以致十年之久,不能吃饭,饮粥汤止一二口,食炒米粉止一酒杯,稍闻声响即痉厥,终夜抽搐,二三日方渐平,六脉弦紧而长,经闭二年,周身疼痛,痰饮咳嗽,终年无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此症内犯阳明,故不食;木克脾土,故饮聚;阳明空虚,故无主,闻声而惊;外犯太阳,故身痛而痉;本脏致病,故厥。经谓治病必求其本,仍从肝络论治。

新绛纱 归须 川椒炭 桂枝 郁金 旋复花 青皮 苏子霜 半夏 降香末

十四日 服前方七帖,胁痛虽轻,痰饮特甚,喘咳频仍,夜卧不安,暂停络药,专与和胃蠲饮。

半夏(八钱) 广陈皮(四钱) 生苡仁(五钱) 茯苓(六钱) 枳实(三钱) 淡干姜(三钱)桂枝(三钱)

十七日 胃稍开,能食稀粥半碗,胁仍痛,仍服前活络方去川椒,加广陈皮。

十二月初四日十一日 胁痛平,咳嗽未除,又服前蠲饮方。

十一日 因余有由绍兴之行,令其常服和胃方,胁痛发时,暂服新绛旋复花汤,此时已能食烂饭半碗矣。

乙酉二月二十八日 脉稍和平,虽弦而有胃气,干饭能吃一碗有半,经亦复通,仍间服前二方。夜间偶感燥症,欲起不得起,欲坐不得坐,欲卧不得卧,烦躁无奈不可当,约二时,服霹雳散三两许始安。次日仍与和胃。

十八日 能食干饭两小碗矣,六脉又和一等,仍间服前二方。

四月初三日 余复由淮至绍,初八日至苏州,不放心此病,作书一封,令其调适性情。

五月间又作书一封,痛以大道理开导之。十月间始得回书,据云竟以余书作座右铭,每日讽诵一过,饮食又进,精神大长,阖家欢乐。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吴瑭(1758~1836)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后因父及侄相继病故,乃专事医术。游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诸名家之论,从事临证治疗十年,于温病颇具心得。处方用药,每获捷效。其学本于叶天士,因叶氏之论甚简,且精义多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惑之。遂著《温病条辨》七卷(1798年)。上承吴又可,下启王孟英,对温病发展贡献卓著,为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温热学说体系,以分辨阴阳、水火之理论为主,经体验而知火能克金,温热先犯上焦,后犯中、下焦,故采用三焦辨证,以别于伤寒六经分证。又以阳邪伤阴,温热最易耗液,便大力倡导养阴保液之法,有别于伤寒之重在扶阳保阳。其三焦病机说虽沿用《内经》三焦之名,然只取三焦分部以区分温病传变趋势。上焦病指肺与心包络,中焦病指脾胃,下焦病指肝肾而言。与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相得益彰。倡六经为横,三焦为竖,寒邪自横侵袭,温邪自竖侵袭之论,然书中论述病证,仍常涉及六经。提出清络、清营、育阴治温三法。以辛凉芳香之清络饮治暑温余邪;用咸寒苦甘之清营汤清热养阴。又制一甲、二甲、三甲复脉等汤。用于下后阴虚而防脱。于临证实践中,提出并创制银翘散之辛凉平剂、桑菊饮之辛凉轻剂、白虎汤之辛凉重剂。所著《温病条辨》之卷五为“杂说”,卷六为《解产难》、卷七为《解儿难》,均有单行本,可知于妇科、产后及幼科证治亦有较深造诣。治学严谨审慎而不自傲,行医四十余年,多体验追思,其治疗经验可见于后人整理之《吴鞠通医案》五卷中。另著《医医病书》两卷(1831),针砭时医弊端,阐述医者之道德,亦为世人所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