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昊县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清康熙、朝隆年间。曾祖至父辈均业医,外科尤专。王维德自幼习医,因家学渊源,成年后也擅长外科,兼通内、妇、儿科,行医40余年,撰《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系...
-
-
张觉人(1890—1981),字梦禅,自号觉因老人。少年迭遭不幸,却勤勉好学。自13岁先后师从伯父张义泰、道人倪静庵及廖复阳等学习中医内外诸科及丹道之学。张觉人先生一生光明磊落,道德高尚,治学谨严,矢志国术,潜心著述。临证教学70余年,以丹医济世,活人...
-
-
王泰林(1798~1862)清代医学家。字旭高,行五故小名五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少业儒,后改习医。从舅高锦庭学医,精研医经奥旨,旁及疡科诸书,尽得其传。初业外科,后专力于内科,审证用药甚精。以贫病者多实证与重病,故应诊时常先贫后富。撰有《...
-
吴瑭(1758—1836),字鞠通,淮阴(今属江苏)人。19岁时其父因病而死,伤痛之余,遂广购方书。研读中见张仲景《伤寒论》序中有“外连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医术。4年后,其侄子病温,随后死于发黄,这一刺激更坚定了吴氏研究温病的决心...
-
许克昌(约1750~1835)清代外科医家,字伦声。少习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尤好医术。广求名医著述,颇有所得。后从周舒轩习医十余年,深究精思,稍得梗概。尝得明代医家耿仁斋《麻科明镜》遗稿,残缺过半,因为之增删,厘为若干篇。又得郑西宾《痘疹必读》,谓...
-
柳宝诒(1842—1901),清末医学家。字谷孙,号冠群。澄江(今江苏江阴)周庄人。幼年习儒,好学能文,工书。岁贡生。后弃儒习医,长于诊治温热证,为一时名家。家曾设“致和堂”药店,以为乡民便利。柳氏为人和厚,学识宏博,医名尤著。其弟子盈百,多有医名...
-
王士雄(约1808—1868),字孟英,号梦隐,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居于杭州。曾祖学权、祖国祥、父升,三世业医。自幼聪颖好学,因家贫,仍以医自给,医术渐精。咸丰年间,因战乱转迁徙上海。适逢当地温病流行,王士雄的医术在实践中得以锻炼提...
-
清代外科学家。字憩云。澄江(今江苏江阴)人。少时从师于表伯赵云泉,学内科。后从疡医高手李遇良学,专攻外科。从医四十余年,所治外科有十余万之多。生平著述甚丰,撰有《外科医镜》十二卷,重视辨证,博采中医之法;《逆症汇录》,记录二十四例死亡病例;...
-
-
浅田宗伯是一位集医学、儒学等各方面之大成于一身的名家,明治时代汉方医学最后的巨匠。时人云:粟园之前无粟园,粟园之后更无粟园。浅田宗伯一生著述甚丰,今存于世的各种书籍有迹可查的共计八十种二百多卷,其中包括《勿误方函口诀》《橘窓书影》《古方药议...
-
熊应雄,清代医家,字运英,东川(今属四川)人,生平欠详。
-
汪东亭(1839—1917),安徽省休宁县凤湖人。名汪启濩,字东亭,号体真山人。幼习儒学,然嗜慕玄学道法,搜罗丹经子书,博览经史道籍。二十二岁访友求师,初因未得真师秘诀,修炼无成,遂浪迹江湖,阅遍五省,觅访明师二十有二载。一日由匡庐(庐山)经过,偶...
-
唐大烈,江苏苏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嘉庆辛酉(1801)年,以编纂《吴医汇讲》而闻名于医林。
-
吴瑭(1758~1836)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后因父及侄相继病故,乃专事医术。游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览明季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诸名家之论,从事临证治疗十年,于温病颇具心得。处方用药,每获捷...
-
周扬俊 清代医家。字禹载。苏州府(今江苏苏州)人。少攻举子业,屡试不第,年近四十,乃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书十余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京师,有医名。
-
字澄之,一作澄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周学海是清代的官吏和医学家。早年潜学儒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补内阁中书,又出任浙江候补道。后来潜心研究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