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伤寒舌鉴
清代:张登
《伤寒舌鉴》,舌诊著作,1卷。清·张登(诞先)撰于康熙七年(1668年)。乃取《观舌心法》删繁正误,摘录其中有关伤寒舌象120种,参入其父张璐部分治案及作者个人经验汇编而成。所述舌象归纳为白胎舌、黄胎舌、黑胎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霉酱色胎舌、蓝... -
伤寒说意
清代:黄元御
《伤寒说意》,伤寒著作。十卷,卷首一卷。清·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后著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 -
伤寒心法要诀
清代:吴谦
《伤寒心法要诀》,伤寒著作。三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吴谦等编撰。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
伤寒悬解
清代:黄元御
《伤寒悬解》是由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1705-1758)撰著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一部主要从六气角度解释伤寒论的著作。 -
伤寒寻源
清代:吕震名
《伤寒寻源》,伤寒著作,3卷(即上、中、下集)。清代吕震名撰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现存清咸丰四年(1854)吴门潘氏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重刻本,并见于《珍本医书集成》。 -
伤寒医诀串解
清代:陈念祖
《伤寒医诀串解》,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冀使读者对《伤寒论》诸篇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原书缺漏不全,后经其侄陈道著补订刊行。现有十几种清末刻本,几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 -
伤寒杂病论
两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 -
伤寒直格
金朝:刘完素
旧题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三卷(原为六卷,或称六集)。全书仅17009字,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 -
伤寒指掌
清代:吴贞
《伤寒指掌》是一部论述伤寒、温病的专著,4卷,清代嘉庆年间吴贞(坤安)所著。吴氏于伤寒、温病学说兼收并蓄,融伤寒温病于一家,结合自己治疗外感病证三十余年的经验著成《伤寒指掌》一书,意在将正伤寒与类伤寒分别辨治,创“六经自感说”,强调采用综合辨... -
伤寒总病论
宋代: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6卷,约成书于宋咸平三年(公元1100年)是庞安时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书中前三卷论述伤寒六经证,后三卷论述暑病等热病。作者于书中正式提出寒温分治的观点,认为伤寒与温病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外感热病,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具有... -
伤科补要
清代:钱秀昌
《伤科补要》,伤科专书,4卷。清代钱秀昌(松溪)撰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卷1为人身大体解剖与各部穴位图;卷2收有主要部位的骨与关节损伤手法治疗36则;卷3至4载常用理伤方药137首,后附常见病急救法。主张治伤必须明脉理,脉证合参。书中并首次记述了杨木接... -
伤科大成
清代:赵竹泉
《伤科大成》,伤科著作,不分卷。清代赵竹泉(濂)著。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作者积多年临症经验,又得伤科旧抄,经博采群书,精心校勘,补其缺漏,编辑而成。详述摸、接、提、端、按摩、推拿手法在理伤治疗中的运用,其中“接骨入骱用手巧法”一节论述尤详... -
伤科方书
清代:江考卿
《伤科方书》,或称《江氏伤科学》,清代医家江考卿所著。 年份:公元1840年 -
伤科汇纂
清代:胡廷光
《伤科汇纂》,伤科著作,12卷。清代胡廷光(晴川)辑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全书分44门,列各类理伤方药1000余首。本书以理伤手法贯穿全书,自成系统且井然有序为其特色。除广列诸方外,强调在伤科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并详论伤科本草之临床应用规律。 -
邵兰荪医案
清代:邵兰荪
《邵兰荪医案》,医家著作。清·邵兰荪撰。近人曹炳章整理。曹氏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予以分门别类整理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证,案语简明。现有稿本、抄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唐代:佚名
凡跌打损伤,十六岁以上者易治,血气有余故也。十六岁以下难医,血气衰弱故也。 凡伤七日之内,血气未曾积聚,十四日之后者,血气凝结,恐生别症。春伤肝凶,夏伤心凶,秋伤肺凶,冬伤肾凶。伤肝者面红紫黑,先服清肝止痛,后服中续命饮,再服顺气活血汤而愈。... -
痧胀玉衡
清代:郭士遂
三卷。清·郭士遂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相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 -
痧疹辑要
清代:叶霖
《痧症辑要》以“痧疹”为名,为记述小儿麻疹的专著,但不少地方亦每痘疹并论,且引进西医新知。这一时期对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圣济总录
宋代:赵佶敕
《圣济总录》,中医全书,200卷。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敕撰。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本书是征集宋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等医学经典,并结合当代各... -
慎疾刍言
清代:徐大椿
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着重剖析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