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
-
奇经八脉考
明代:李时珍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
濒湖脉学
明代:李时珍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 -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近代:邹孟城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系作者临证三十年间部分临床经验及理论认识的汇集,全书共八十一篇,分作九个部分。其中包括疑难杂症的治验病例;屡奏捷效的达药验方;独具匠心的诊脉方法等 。 -
辨证录
清代:陈士铎
《辨证录》,综合性医书,14卷,清代陈士铎撰。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妇等各科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7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并说明方药作用,以及配伍关系。每一证除有一个主治方外,还附有一备用方... -
笔花医镜
清代:江涵暾
《笔花医镜》又名《卫生便览》,系清江涵暾原著。江氏名秋,字涵暾,号笔花,浙江归安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官广东会同知县。素精医术,著《笔花医镜》。 -
察病指南
宋代:施桂堂
《察病指南》,脉学著作,3卷。南宋施发(政卿)撰于淳祐元年(1241)。上卷分28个专题,总论脉学理论。中卷介绍常见脉24种的体状和主病,以七表、八里、九道3类类脉,并述7种死脉脉象。下卷以病症为主,参以脉诊,并涉及妇、儿科诊法和望诊、闻诊等内容。此书... -
褚氏遗书
南北朝:褚澄
《褚氏遗书》医论著作。旧题南齐·褚澄编。本书系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间刊行流传。全书共受形、本气、平脉、精血、津润、分体、余疾、审微、辨书、问子10篇。内容简短,多据《内经》理论加以阐述发挥。本书体现了作者重视精血、津液学... -
丹台玉案
明代:孙文胤
《丹台玉案》,综合性医书,6卷。明代孙文胤(薇甫、在公)撰,成书于崇祯九年(1636)。本书积作者平日治验,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75门病证及脉形、脏象图说、各脏用药治法。卷1首论脉镜诊断,后列调摄养生16条,继之以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卷2至6分别介绍... -
丹溪手镜
元代:朱丹溪
原题朱丹溪撰,明吴尚默订。全书凡三卷,共一百六十篇。主要依据<伤寒> 、 <金匮>明辨类证,对内、外、妇、儿、五官、杂证辨析,以示辨证论治之典范。为《丹溪医集》之一。 卷之上,主要依据《伤寒》、《金匮》,是辨类证,即以“症”为纲,进行归... -
丹医秘授古脉法
近代:周潜川
分经候脉之由来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王叔和的《脉经》,高阳生的《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着。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着也好,散... -
仿寓意草
清代:李冠仙
医案著作。二卷。清·李冠仙撰于1835年。作者盛赞《寓意草》,因仿其格式归纳验案而成此帙。所载验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五官科等。案中议病,析因颇详,主张“药不执方,相宜而用”,同症异治,异症同治,立法处方灵活,诊治颇具胆识。但案语偏于烦琐 -
校注医醇剩义
清代:费伯雄
秦有良医,曰和曰缓,彼其望色辨候,洞见膏肓,非所谓神灵诡异者欤!乃其论针灸,述汤药,言言典要,开启后人,又何其纯粹以精也!岂不以疾病常有,怪病罕逢,惟能知常,方能知变,故于命名之日,早以和缓自任欤!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 -
金匮钩玄
元代:朱震亨
金匮钩玄,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 -
临证实验录
近代:闫云科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历代医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但其文字古奥,其理简其义深,给后世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闫云科先生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临床研究,摸... -
脉诀汇辨
清代:李延昰
《脉诀汇辨》,脉学著作,10卷。清代李延昰撰,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年)。作者鉴于高阳生《脉诀》言词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有关脉学论著,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卷1载医论13篇,系作者研究脉学之心得。李氏认为诊脉有六要:即辨析相类之... -
脉诀刊误
元代:戴起宗
古代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二卷。元·戴起宗撰。戴氏认为当时流传颇广的高阳生《脉诀》,内容虽较通俗,又是歌诀,但其中不免语意不明,立异偏异,并存在不少错误。遂以《内经》、《难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脉诀》... -
脉诀乳海
清代:王邦傅
脉学著作。清·王邦傅纂注,叶子雨参订。刊于1891年。王氏据高阳生《脉诀》予以注释发挥,颇多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脉理求真
清代:黄宫绣
脉学著作。三卷。清·黄宫绣撰。卷一为新着脉法心要。介绍诊脉部位,各种脉的形象、主病等内容;卷二新增四言脉要,系据《诊家正眼》所载崔氏“四言脉要”增删而成;卷三有汪昂所撰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附新增脉要简易便知,作者综合各家论述,参以个人... -
脉确
清代:黄蕴兮
脉确》,脉学著作。一卷。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 -
脉象统类
提纲要脉,不越浮、沉、迟、数、滑、涩六字,以足该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腑气血也。盖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冷、为虚、为寒;数为在腑,为热、为燥、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能于是缕晰以求之,而 疾莫能逃矣。顾浮沉以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