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语辞在医古文中被大量引用,,大体分一般引用,和活用两种方法。前者传达了古代人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信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又使之显得古奥典雅。如张介宾《病家两要说》:“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格致,...
-
□ 王琳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和贵章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40余年。他熟读经典,德高技精,既强调用中医辨证方法识证别病,也不排斥现代医学对中医诊疗手段的补充和借鉴,但他不赞成用西医的思维模式取代中医认证的方法。笔者跟随和贵章...
-
<sub>编者按:历史上,江浙一带的医生习用膏滋方作冬令进补,膏滋方产生并流行于江浙一带,因其具有强身防病及调治慢性病的确切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种用于冬补的膏剂称作“膏滋”,亦统称为“膏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防病...
-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笔者曾治一79岁的黑便患者,胃镜检查提示胃溃疡合并出血,每天黑便1~3次,采用奥美拉唑、立止血、凝血酶等多种西药治疗半月无效,我采用黄土汤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患者大便下血,排便无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
-
沙眼是由沙眼包涵体衣原体引起,其衣原体对温度较敏感,冷冻采用的液氮可迅速直接杀死衣原体。以往的研究证实,冷冻可破坏局部组织形成冰晶,使血液、淋巴循环中断,发生细胞膜和细胞核膜的破裂,引起细胞内电解质及酸碱度改变,使脂肪蛋白成分变性。由于冷冻...
-
<sub>编者按 “转化生效”是中药通过体内多种不同中介环节的转化而产生功效,是中药特有的复杂功效机制 ,本文着力探索中药经体内微生态系统的转化而生效、由药物在体内的二次产物发挥疗效、通过对器官或系统的特定调理而呈疗效、作用于“本”由“本”转化...
-
□□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产生于遥远的时代,“六经皆史”,(章学诚语)记录着当时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历史走到今天,“六经”的一些词汇陈旧了,过时了。如没有人再用“噬脐”比喻后悔莫及(见吴师机《理瀹骈文》二...
-
<sub>在临床中,对内伤、外感的辨别影响着治法,其对结果的影响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治疗上,“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高建忠副主任医师认为——临证当首分外感内伤</sub> □ 高建忠 山...
-
□ 薛斌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慢性肝病就是指慢性肝炎,因为处于缓解期,肝功可以正常,但由于肝实质受到损害,所以称之为慢性肝病。慢性肝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其治疗的关键是消除原发病因、调整机体免疫、保护肝细胞、阻断肝纤维化,但迄今尚无...
-
□ 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与中医药学关系甚密,故医古文中多有引述“六经”之语句的情况。出自于“六经”的“膏肓”、“二竖子”(以上见《春秋左氏传》)“十全之上工”(见《周礼·天官》)等名词几乎在中医典籍里频...
-
□ 朱伟宁 王丽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泄泻乃中医内科常见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泄泻的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后世医家对之亦多有论述。导师路广晁教授在多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治疗泄泻的丰富经验,现择其...
-
□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舌,甲骨文写作shé,本意是“舌头”。《说文解字》中说:“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 舌通过经络联系许多脏腑,这些脏腑精气上注于舌,使之灵活,所以脏腑的病变,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因此有人也把舌称为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
□ 倪项根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药就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这样的植物药以及燕窝、虎骨、鹿茸等动物药,但是对于许多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矿物药却记忆飘渺。 根据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教授的有关统计,从先秦时代的《本草经》至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
-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其病机不外正气虚而邪气实。正气虚是指肺、脾、肾机能减退,邪气实指内伏痰饮、瘀血,外感六淫和其他各方面不良刺激。初病者,其病在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则病及脾肾,但仍关乎肺。本病常在夜间和(或...
-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中里实兼...
-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使营养物质从粪便中排泄,以致营养缺乏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以脂肪吸收障碍最为突出。 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排便质稀量多色...
-
□郭俊田 河南西华县人民医院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素问·别经论》曰:“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与汗同源,亦称汗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为血,心主血、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循经脉营血而周流,濡润筋脉、温煦肌...
-
脑积水是因颅内疾病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和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存量增加,脑室扩大的一种顽症,属中医“解颅”的范畴。外部性脑积水多见头颅增大,囟门扩大,紧张饱满,颅缝开裂,逾期不合,落日目,呕吐,抽搐,语言及运动障碍,智力低下;头颅CT...
-
顾植山,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 2009年4月11日接诊患者陈某,女,69岁。心慌心悸多年,彩超提示:左心房稍大、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室颤。 患者形体中等,面色萎黄...
-
□ 赵杰 山西省山阴县中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病(下称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通常的中医观点认为:本病与肝肾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虚、气血功能的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其发病机理为:“上实下虚”。“上实”是肝风上扰,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