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温病皆有谵语神昏之证,论者责之阳明胃实。然又当详辨其脉象之虚实,热度之高下,时日之浅深,非可概以阳明胃实论也。 其脉象果洪而有力,按之甚实者,可按阳明胃实治之。盖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谵语,不省人事,或更...
-
伤寒、温病之治法始异而终同。至其病之所受,则皆在于足经而兼及于手经。乃今之论寒温者,恒谓伤寒入足经不入手经,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夫人之手足十二经原相贯通,谓伤寒入足经不入手经者,固为差谬,至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尤属荒唐。何以言之?《伤寒...
-
尝读《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语,此中原有深义,非浅学人所易窥测也。乃笃信西说者,据病菌潜伏各有定期之说,谓病菌传于人身,未有至一月而始发动者,况数月乎?因此一倡百和,遂谓《内经》皆荒渺之谈,分毫不足凭信。不知毒瓦斯之传染有菌,而冬...
-
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至传经已深,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皆宜治以白虎汤。而愚用白虎汤时,恒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汤,亦恒有服后即...
-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当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确当之论,斟酌...
-
伤寒病六经分治之外,又有不分经之病,附载于伤寒分经之后者,又宜择其紧要者,详为诠解,而后学治伤寒者,自能应变无穷也。 《伤寒论》原文︰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
-
《伤寒论》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医宗金鉴》注曰︰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渴属少阴。惟厥阴下利,属寒者厥而不...
-
《伤寒论》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沈尧封曰︰叔和释脉法,细极谓之微,即此之脉细欲绝,即与脉微相浑。不知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阴血虚,薄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盖荣行...
-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太阳篇白虎汤证,脉浮滑是表里皆有热也。此节之白虎汤证,脉滑而厥,是里有热表有寒也,此所谓热深厥深也。愚遇此等证,恒先用鲜白茅根半斤切碎,煮四五沸,取汤一大碗,温饮下,厥回身热,然后投以白虎...
-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
-
传经之次第,由少阴而厥阴。厥阴者,肝也,肝为厥阴之府,而肝膈之下垂,与包肾之脂膜相连者,即厥阴之经也。为其经与少阴经之脂膜相连,是以由少阴可传于厥阴。厥者逆也,又尽也,少阴自少阳、太阴传来,而复逆行上传于肝,且经中气化之相传至此,又复阴尽而...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证乃伏气之热窜入肝肾二经也。盖以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为二便之关,肝又为肾行气,兹因伏气之热,窜入肾兼窜入肝,则肝为热助疏泄之力太过,即为肾行气之力太过,致...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固系少阴有寒,然实与脾胃及心脏有关,故方中用附子以暖肾,用干姜以暖脾胃,用葱白以通心肾之气,即...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两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着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按︰苦...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柯韵伯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也,此云手足是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也。 【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切,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之病寒者居多,故少阴篇之方亦多用热药。此二节之文,未尝言寒,亦未尝言热。然桃花汤之药,则纯系热药无疑也...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陈修园曰︰此宜灸鬲关二穴以救太阳之寒,再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 元阳存于何处?盖人身有两气海,《内经》谓膈上为气海,此后天之气海,所藏者宗气也(即胸中大气)。哲学...
-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言之即初得也。细绎其文,是初得即为少阴病,非自他经传来也。其病既非自他经来,而初得即有热象者,此前所谓伏气化热而窜入少阴者也。盖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