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络病范畴,其病机以气虚血瘀、痰瘀交阻为常见。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学说研制而成,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和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近年来...
-
□ 顾文忠 顾勇刚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心医院 张仲景是中医方剂史上创制寒热药共用经典方剂的先师,笔者通过对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寒热药共用组成的方剂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有三种寒热药共用组方方法。 寒热并治法 该法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
-
□ 常怡勇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人民医院 盛夏来临,热浪滚滚。室外人们挥汗如雨,室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则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凉凉惬意。孰不知,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调查发现,空调病的发病率与气温高低成正比,如今空调病已成了杀向...
-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胡某,男,6岁。2010年4月19日初诊。 患儿2年前因阴囊偏坠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家长求助于中医治疗。诊见:水疝,盗汗,口干,晨起咽干,大便干结,四逆,面白。易反复“感...
-
□ 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院 ●人体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其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引起慢性呼吸病、慢性腰腿痛等这些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部阳气不足,当治以温阳、补阳之法。 ●《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教导,但“养阳”不等于“补阳”。“...
-
□ 王新志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我看过一份医学报道,说现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80%的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会诱发慢性非恶性疼痛。门诊和生活中,我也经常会发现一些老年朋友长期被疼痛困扰,有的已经疼痛了半年多,有的甚至持续疼痛了...
-
□ 朱马亮 河南郑州市管城中医院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造成患者精神紧张,影响工作及学习。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
-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近来,笔者和余晖医师所作“冯世纶临证实录”系列文章,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有肯定,也不乏争鸣与意见。6月30日贵报刊登了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李彦坤医师对这些文章的看法,并提出“在第十五篇《痹痛病在厥阴太阴》中...
-
□ 彭磷基 朱大会 张涛 李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
-
□ 杨峰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认为是由于湿热毒邪侵袭所致。临床上常见的一是局限型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肘部、胫前、骶部等肢体易受摩擦之处,皮炎有一块或数块;二是播散型神经性皮炎,多发于四肢、颈项和躯干等部位...
-
黄褐斑是以面部出现黄褐色色素性斑片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又有因肝病而起者,故俗称“肝斑”,亦称“面尘”。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本病多发于妊娠期及中年妇女,或因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而发生,口服避孕药也可发生。其发病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而...
-
□ 郭朝印 北京太乙中医诊所 中医查体医疗的概念,就是在中医诊断学基础中,将阴阳五行理论联系到具体的经络穴位反应点上,并规定出其相关的反应体征的标准,在切诊(脉诊)的提示下,平脉辨经,依据检查体表反应经络穴位体征来进行诊断和辨证施治的一种中医...
-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余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案 例 赵某,男,57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 心下痞满、吞酸、嗳气、纳差1年余,纤维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道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诊见:心...
-
□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者按:中医“证”和“方证”的内涵是什么?“辨方证论治”和“辨证论治”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中医学术界争论已久。本版近来连续刊登了系列有关经方方证对应临床应用的文章,反响良好。有一些读者投稿本报对上述问...
-
慢性结膜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为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常双眼发病,无季节性,视力不受影响。 本病属中医学“白涩症”范畴,又名干涩昏花症,部分病例还可归于“赤丝虬脉”症。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感染性:包括急性结...
-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孙立彬 北京孔伯华医馆 案 例 于某,男,7岁。2009年6月7日初诊。 患儿于2008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当地医院诊断为“胃肠炎”,经治疗好转。随后出现膝痛,同时双下肢出现紫癜,当地医院化验尿蛋白(++),尿潜血(...
-
□ 华荣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 气虚血瘀 症状:头昏,突然口眼歪斜,舌体不正,肢体麻木无力,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以益气活血,透窍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
-
□ 高金金 泥虎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东垣开创补土派,临证善用甘温之品补脾胃,养后天,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甘温除热思想历来为人称道,所创相应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名方至今为临床应用。本文就甘温除热思想建立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等问题...
-
□ 王新志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症状:肚子发胀、泛酸。 用料:选枳实15克,白术10克,150毫升水。 方法:熬水喝。 穴位治疗法:坚持按摩天枢穴。 胃不和就会卧不安 记得10年前,我曾到河南南阳的一个边远山区去义诊。那里的菜是用秸秆烧的,所以,吃过...
-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呕吐者,常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机,多因外邪犯胃而致。临床上饮食积滞,胃中积热,肝气犯胃,痰浊内阻,脾胃不和等,均可致恶心呕吐。 黄连、芦根,用于胃热呕吐。芦根以热病伤津呕吐多用;黄连以胃中湿热或胃火亢盛所致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