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
-
景景医话
近代:陆锦燧
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阐述温、凉、攻、补、因病而施、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符合临证的一般规律。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所附《医谈录旧》辑录笔记小说中有关医事记载,多属怪症奇治等内容。 -
经络汇编
明代:翟良
针灸学著作。二册。不分卷。明·翟良撰。刊于1628年。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并附脏腑经脉图及歌诀、手足经起止图、内景图和奇经八脉论等。现有清刻本。 -
经络考
明代:张三锡
张三锡编著的《经络考》一卷,为丛书《医学六要》之经络部分。明·张三锡著,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
经络全书
明代:沈子禄
针灸学著作。四册,分为前后两编。前编系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明·徐师鲁撰于1576年。其后又经清·尤乘重辑,刊于1689年。 -
经穴汇解
近代:原昌克
《经穴汇解》是200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日本)原昌克。 -
经验丹方汇编
清代:钱峻
作者钱峻公元(1644-1911年),清初医家,字青,浙江吴兴人。《经验丹方汇编》(1707年)选方精审,所录之方均为作者亲验,切合临证实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经陈彦吾续补更名为《观心书屋经验良方》。 -
经验麻科
清代:沈望桥
麻痘即麻疹和天花,是两种急性传染病。清朝时儿童一旦患上这两种病,往往造成死亡。如何诊治麻痘在当时医学界也处于摸索中。嘉庆道光年间,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经验麻科》一书,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该书经验确切,药效显... -
景岳全书
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 -
金匮钩玄
元代:朱震亨
金匮钩玄,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卷一、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三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 -
金匮悬解
清代:黄元御
《金匮悬解》是清·黄元御编撰的中医类古典医书,共二十二卷。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 -
金匮要略浅注
清代:陈修园
本书的体例和编法特点,与《伤寒论浅注》略同。作者选集前人《金匮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结合个人见解予以阐发,以求辨明要旨,书中删去林忆整理本(共25篇)的最后三篇,并于第22篇(妇人杂病脉症)中增补妇人阴挺论等内容。 -
金匮要略心典
清代: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得其典要,故以“心典”为书名。尤氏删去原书的最后3篇,注文阐析仲景原文精义、蕴旨,文笔简练... -
金匮要略方论
两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 -
金匮玉函经二注
元代:赵良仁
《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要略》注本,22卷。元代赵良仁(以德)衍义,清代周扬俊(禹载)补注。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周氏于《金匮》注本中,尤服膺于赵氏《金匮要略衍义》,赞誉其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因未见刊本传世,而周氏所见之传本,又有遗...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清代:丹波元简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是一本图书,皇汉医学丛书之一。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6年。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清代:丹波元坚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三卷。《述义》体例与《辑义》同,主要为补充《辑义》的未尽之处而作。在参校和补充了《辑义》未涉及的版本和注本的基础上,专于理蕴未尽之处,摘其原文,反复考订,以伸其义,而对《辑义》阐述透彻之处即不复赘言,故《述义》并非原文... -
金针秘传
清代:方慎庵
《金针秘传》论述了针灸源流,骨度尺寸,经脉孔穴,经穴主治,临床常用手法等。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针灸参考书。 -
济生集
清代:王春亭
属性:昔人云: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此仁人之言,最为深切。诚能玩味斯言而推展之,譬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而观则利心自淡,利心淡则良心自现,而人之痛痒相关矣。故圣训以进德,修业二者不可偏废也。若苟无良心... -
集思医案
清代:易公
予自弱冠受先大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诸圣之书。然《伤寒》、《金匮》有体有用,尤极心摹力追,每于无字无方处着眼。爰将平日所治各证,自癸未至甲午,择其与经旨相发明者,辑为一卷,名曰:《集思医案》。其有不能发明经旨,虽能出奇制胜亦弗... -
旧德堂医案
清代:李用粹
《旧德堂医案》,医案著作,1卷。清代李用粹(修之)撰。收录李用粹及其父李赞化治案66则。李氏精研《内经》,兼采众家之长,擅长内、妇科,治病多从脾肾论治,注意培补阳气,但也重视调元滋水。书中案例上自名公巨卿,下逮贾夫牧竖,或舍证而取脉,或舍脉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