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
-
灸法秘传
清代:金冶田
针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 -
救伤秘旨
清代:赵廷海
《救伤秘旨》,伤科专著,不分卷。清代赵廷海(兰亭)辑,刊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书除治伤总论、通用方、三十六大穴图说等内容外,还收录《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王瑞柏损伤用药论》、《青城山仙传接骨方》等武林界理伤医方,反映出不同武林流派在治伤... -
集验背疽方
宋代:李迅
《集验背疽方》,外科著作,一卷。南宋李迅撰,成书于庆元二年(1196)。原书已佚,今传世者乃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明《永乐大典》中辑出。 -
集验方
宋代: 洪氏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
济阴纲目
明代:武之望
济阴纲目,作者:(明)武之望,2009年8月1日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济阴纲目》系妇产科专著,武之望辑。本书对《女科证治准绳》内容重加编次,分医论、医方二部,眉目更为清晰。本书初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为5卷本,次年重刻,康熙四年(1665),汪琪因“... -
客尘医话
清代:讦寿乔
客尘医话由清代作者讦寿乔(公元1644-1911年)编写,医话著作,内附三卷,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的学术见解和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肯堂医论
明代:王肯堂
医论著作。又名《新镌医论》。三卷。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第一卷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法;二-三卷主要阐发或评论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妇科病疑难病症的治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现存明刻本、《三三医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口齿类要
明代:薛己
《口齿类要》,一卷,明·薛己撰,成书于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本书阐述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12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每证之后即附验案与方剂,共载方60余首,每方均详论其适应证。本书还记载了骨鲠、诸虫、体气等疾病的证治,但主... -
雷公炮炙论
南北朝:雷敩
《雷公炮炙论》三卷,南北朝刘宋·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雷公炮炙论》也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专著 -
雷公炮制药性解
清代:李中梓
本书是在李中梓所撰《药性解》二卷本基础上,由姑苏钱允治在各药之下增补《雷公炮炙论》中有关炮制方法而成。《药性解》约成书于万历末年(1619),后经钱允治订补,于天启二年(1622)刊刻问世。 -
类经
明代:张介宾
《类经》,医经著作,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灵枢》、《素问》分作十二大类,三百九十节,共计三十二卷,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 -
类证活人书
宋代:朱肱
《类证活人书》伤寒著作。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宋·朱肱撰于1108年。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全书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一-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二-十五,释《伤寒论》113方... -
类证治裁
清代:林珮琴
《类证治裁》,清·林佩琴撰,8卷,附录1卷,成书于1839年。作者谓治病之难在于识证,识证之难在于辨证,而辨证的重点则是阴阳虚实、六淫七情及病机病位,故著此书以明之。卷首为内景综要,介绍脏腑生理,卷一至卷八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每一病中,... -
冷庐医话
清代:陆以湉
《冷庐医话》为晚清医家陆以湉所著,成书于公元1858年,全书分五卷,其一、二两卷论述医务道德、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项,以及古今医家、古今医书足资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历来名医对多种病证的治验医案等,间附己意,加以发明,推究原委,详其利弊,言... -
凌临灵方
清代:凌晓五
《凌临灵方》一卷,为前清浙湖凌晓五先生遗著,治验案也。先生医学盛行,一时门下士百数十辈,皆近世医学名家。如四明王香岩君,现在杭州盛行其道者亦先生之高足也。沪上某书局出版之<丸散膏丹自制法>一书销售颇广,亦即先生所著之。《饲鹤亭集方》为他... -
灵枢悬解
清代:黄元御
清朝黄元御撰。是书亦以错简为说,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後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而後十五段却误在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藏府病形论津液五别误名五癃津液别。此类甚多。乃研究《素问》,比栉其辞,使之脉络环通。案《灵枢... -
灵素节注类编
清代:章虚谷
原夫古圣以天地之心为心,以黎庶为子。以黎庶为子,则不忍见其死,必欲全其生。欲全其生,则必明其所以生、所以死之理,于是着<灵枢> 、 <素问>若干篇。圣人阐明生死之理之书,称为<内经>者,盖以性命为内为重,事物为外为轻之意也。朱子曰... -
临证实验录
近代:闫云科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历代医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但其文字古奥,其理简其义深,给后世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闫云科先生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临床研究,摸... -
临症验舌法
清代:杨云峰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 、肺 、肝 、肾 ,无不系根于心。 -
临证指南医案
清代:叶桂
《临证指南医案》搜罗宏富,征引广博,按语精当,实用性强,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